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累计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他们在当地推广示范菌草、杂交水稻等1500多项农业技术,为亚洲、非洲、南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区的乡村减贫和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技术优势和政策专长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比如,在非洲的一些地区,中国专家指导当地农民种植杂交水稻,使得水稻产量由每公顷2-2.5吨上升到7-7.5吨,显着提高了当地的粮食自给能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除了技术交流,农产品贸易往来也日益密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地域广泛,农业资源丰富多样,这为开展国际农业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双方农产品贸易规模快速增长,展现出强劲的韧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2年,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额达到了1411.8亿美元,是2013年的2.1倍,年均增幅高达8.7%。其中,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农产品出口额为456.4亿美元,是2013年的1.7倍,年均增幅6%;而自沿线国家进口的农产品金额达到955.4亿美元,是2013年的2.4倍,年均增幅10.2%。
在贸易合作中,中国不断推动多双边经贸合作,持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多数自贸协定中农产品自由化水平超过90%。这一举措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且逆差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中国对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499亿美元,是2013年的3.8倍。
中资企业还积极投建中亚粮食仓储与物流设施,延伸东南亚稻米、橡胶和水果产业链条,扩大非洲菠萝、花生、棉花进口准入,促进拉美国家咖啡、糖业走向全球市场等。他们立足沿线国家的资源禀赋,带动其融入世界市场,维护和强化了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在合作体制机制方面,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农业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一方面,维护和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支持者,中国已成为世界农产品关税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积极参与全球粮食治理,与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另一方面,深化区域农业合作机制,推动商签多个区域农业经贸合作协定,建成了诸如东盟与中日韩(10+3)农业合作、“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的南南合作、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合作机制、澜湄合作机制等区域农业合作长效机制。此外,中国还注重提升双边农业合作的制度联通水平,与东盟国家签署了30多个双边农业合作协议,并参与部分沿线国家的农业规划制定。
在丝路商贸往来的漫长岁月中,农业技术相互交融,亚欧非农业文明得以持续传扬。而在这一过程中,林瑶带领的企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深化国际农业合作,实现了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
在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中,也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例如,在某个中亚国家,中国企业的农业专家团队深入当地农村,与农民们一起劳作。他们手把手地教导农民如何运用新的种植技术,如何科学管理农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当地的农作物产量显着提高,农民们的收入也大幅增加。一位当地的老农民激动地说:“以前我们种地都是靠天吃饭,现在有了中国专家的帮助,我们学会了新的方法,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此外,中国企业还注重与当地社区的互动和合作。他们积极参与当地的公益事业,修建道路、学校和医院等基础设施,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在一个非洲国家的偏远地区,企业帮助建设了一所小学,让当地的孩子们能够接受教育。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他们用不太熟练的中文说着“谢谢”,这场景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深感温暖和自豪。
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市场的开放也为沿线国家带来了机遇。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特色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比如,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咖啡、智利的牛油果、哥伦比亚的藜麦等,在中国逐渐成为消费新宠。同时,中国的筷子、粽子、饺子等饮食文化元素也随着农业交往被更多国外消费者所接受。
展望未来,林瑶深知国际农业合作的道路还很漫长,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她坚信,只要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不断深化与各国的农业合作,就一定能够共同创造更加繁荣的农业发展前景,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