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一无所知

“你为什么不问问小姑娘自己的意愿?”

朱元璋提醒道。

李伟看向女孩,她怯生生地看着他,眼中充满恳求。

小姑娘刚才见识过朱元璋的严厉,对他心存畏惧。

李伟理解了女孩的请求,但他自己处境艰难,不知该如何安置她。

“恩公,我愿意做你的奴仆,侍奉在你身边,只求你能收留我!”

小女孩跪倒在地,恳求道。

李伟连忙扶起她,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无法接受频繁的跪拜,既不愿别人跪他,也不愿自己跪别人。

“我不是不愿收留你,只是现在我身不由己。”

李伟叹了口气,同时瞥了眼朱元璋。

“你放心,以后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我不再干涉你。”朱元璋明白了李伟的意思。

“真的吗?”李伟惊喜道。

“自然,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李伟心中暗喜,有了朱元璋这句话,他不必再四处流浪,可以堂而皇之地回到城市。

“好了,我们还有事,你愿意跟就跟,不愿意就随意吧!”

朱元璋拍了拍腰,站起身,收起刀具和包裹,开始前行。

李伟思量一番,决定还是跟随朱元璋,以防万一再遇到强盗之类的危险,跟着他至少相对安全,等进城后再想办法摆脱他。

朱元璋带着李伟,身后跟着女孩,他们开始了秘密的微服出行。

李伟不识路径,只会在树林山坡间茫然游荡,然而在朱元璋的带领下,三人不久便发现了一片农田。

确切地说,是一片待开发的荒地,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农夫正挥汗如雨地劳作。

朱元璋避开那些忙碌的人群,找到一位正在歇息的老农交谈了几句,询问耕作的状况。老农看出他的气质非凡,不敢怠慢,谨慎地回应着。

朱元璋并未介意,与老农谈完后继续前行。路过一个小村庄,他又进去探视,与那些生活困苦的民众闲聊,还将随身携带的干粮分给了饥饿的人们,听着他们的感激之声离开。

小主,

李伟跟随在他身后,目睹这些古代的农夫辛勤劳作,心中不禁感到酸楚。他同样来自农村,小时候常常跟随父母在田间劳作,尽管那时大部分工作已由机械化完成,但仍有一些需要人力。

然而在明朝初年,如这些老农一样,从开垦土地到收割,几乎全依赖人力,虽然有牛,但并非家家拥有。为确保有足够的牛供百姓耕作,当时的法律严禁食用牛肉。

“我们推翻了元朝暴政,接手的却是满目疮痍的土地。中原大地那时田地荒芜,经过我们数十年的努力,才渐渐恢复耕种。看看这些百姓,一生辛劳,只为温饱,多么不易啊!”朱元璋感慨万分。

李伟点头表示赞同,他深有感触。正如俗语所说,穿华丽衣裳的人并不一定是养蚕人,农民一生耕耘,却往往在天灾人祸中首当其冲,粮食短缺时最先受苦。城市里的人无需耕种,士人、商人不会挨饿,即便工匠也排在农民之后。

归根结底,劳动者未能分享劳动成果,正如后世所言,你越努力,老板越富,勤劳致富意味着你勤劳,他人致富,而非付出越多收获越多。

“李伟,你说你是来自后世,那么后世是如何评价我们的呢?”朱元璋突然问道。

“暴君!”李伟直截了当地回答,被囚禁多月的怨气让他毫不留情。

对此,朱元璋并未动怒,这样的评价在他预料之中。即使在当今朝廷,公开或私下里骂他为暴君的人也不乏其人,尤其是那些他亲自任命的言官。

“这个无需你提醒,说说其他方面吧!”朱元璋催促道。

“后世之人认为你是传奇,从乞丐到皇帝,驱除异族恢复华夏,是空前绝后的壮举。虽然你后期手段狠辣,滥杀无辜,但也严惩了贪官污吏,因此大多数百姓认为你是一位不错的皇帝。”李伟凭借从影视小说中学到的历史知识,简单概括道。

“什么乞丐?那是化缘!”朱元璋不满地纠正,“我虽杀了不少人,但他们都是欺压百姓、违法乱纪的官员和违抗军令的将领,我杀他们问心无愧,毫无愧疚!”

“也不能这么说吧?比如胡惟庸那件事,就算杀了七八万人,他们也罪有应得,对吧?”

“荒谬!我大明官吏总计仅两万人,怎么可能杀七八万人!”

朱元璋勃然大怒,目光如炬瞪着李伟。

“呃,那他们的家人呢?”

“他们的家人,大多数都被我们发配到边疆务农去了!大明初创,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怎可能随意屠杀数万人?你以为我是昏君吗?”

朱元璋所言非虚,至今为止,胡惟庸案并未大规模屠杀,除主犯胡惟庸等人株连九族,其他大部分只是斩首,家属流放,甚至像陆仲亨等人,朱元璋选择了宽恕,未予追究。当然,十年后他们又被牵连,但这又是另一回事了。

李伟对未来的事件一无所知,此刻面对朱元璋的怒视,内心忐忑。

“也许是我记错了。”

“哼!无论你们如何诋毁,只要我对百姓好,百姓心中自然有我,即便千年以后,百姓也会质疑你们的说法!”

李伟暗自撇嘴,这跟他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