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襄阳】
司马徽死了。
曹操无比惋惜。
他本来想重用司马徽,却万万没有想到,司马徽竟然死了。
又过了两天,之前安插在刘备身边的细作赶回来报告:刘备的队伍正在向江陵进发。
江陵是荆州重镇,扼守长江中游,上可联络巴蜀,下可直达江东,而且,江陵城内还囤积了大量武备和粮草。
最重要的是,除去刘琦占据的江夏,荆州大部分的战船,都在江陵。
一旦刘备占据江陵,将是一个巨大的麻烦。
事态紧急,曹操立即率领五千精锐骑兵追击,其中还包括曹纯的虎豹骑。
曹操不知道的是,有两个人已经提前两天出发,直奔当阳。
这两个人,自然是吴明和吕娟。
此行凶险,两口子并没有带上郭襄。而且,司马徽去世了,还有一大堆事情需要郭襄去料理。
【南郡,当阳】
刘备的队伍走到当阳的时候,人数已经达到十余万,其中大部分都是百姓。
传统的说法是,百姓害怕曹操屠城,而刘备仁德,所以自愿跟随刘备逃亡。
理性的想一想,这个说法,其实有点问题。
曹操确实有屠城的黑历史,军令中有一条“围而后降者不赦”,就是围城之后再投降的,一律不赦免,当然这个规矩主要是用来恐吓敌人,并没有贯彻到底。这个时候刘琮已经投降,整个荆州没有任何抵抗,不存在会遭到屠杀的可能性。
刘表在荆州执政多年,荆州的核心地带——尤其是南郡地区,百姓安居乐业,承平已久,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谁会愿意流离失所举家逃亡?
就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可是刘表刘琮也是汉室宗亲,而且身份地位更高,含金量更足。是因为刘备仁德?可是刘表并没有横征暴敛,虐待百姓,荆襄地区繁荣的经济和文化可以证明这一点。
历史上百姓的大迁徙,要么是因为灾荒,不走就要饿死;要么敌人太凶残,不走就要被屠杀;要么,就是被人驱赶挟持。
某人当时在写书时,大概也是圆不了这个问题,于是补充了一些细节。比如刘备出发的时候就“晓谕居民‘曹军若到,必行不仁,伤害百姓’”,以及“一连差十数次,催趱百姓便行”。结果到了清代,某些人觉得不爽,这书里怎么能说刘备散布谣言?怎么能说刘备催逼百姓?这样写简直就是对“刘仁德”的污蔑!于是,这些内容就被删掉了。
姑且就认为当地百姓的政治觉悟特别高,而刘备的宣传又做得特别好,大家都自愿放弃安稳的生活,拒不接受代表朝廷的丞相统治,义无反顾的跟着一个连根据地都没有的刘备逃亡。
这剧情,真的是太感人了。
刘备的队伍人员众多,成分复杂,辎重几千车,行军速度自然十分缓慢。
一天只能走十几里,简直是在爬。
有人劝刘备:“我们虽然人多,但是战力有限,铠甲也很少,若是曹军杀来,如何抵挡?不如速去江陵。”
刘备回答:“成大事必须以人为本,现在这些人归附于我,我怎么忍心弃之而去?”
这句话里的以人为本,其含义与后世并不相同。以人为根本,以人为资本,人就是资源。曹操打乌桓,孙权打江夏,都会掳掠大量人口,正是这个原因。史书原文中“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的“归”字,究竟是“归附”、“归顺”,还是“归降”,不得而知,姑且拣一个好听的词用吧。
这十几万人,再加上江陵城里的武备粮草,足以让刘备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
爱民如子,是对仁德之君的赞誉。
刘备也是爱民如子。
曹操的五千骑兵一路急行军,一日一夜三百多里,终于追上了刘备的队伍。
刘备听说曹操到了,惊慌失措,拍马就逃。
甚至都没有组织抵抗。
十多万人,一片混乱。
刘备第四次抛妻弃子。
老婆孩子都不要了,那百姓呢?
都说了,爱民如子。
【长坂坡】
山坡上的树林之中,有两个人骑在马上。
吴明两口子提前到达了这里,甚至经过了充分的休息。
戴了面具的吴明此时看起来像是另外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