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那秦朗秦元明,撕袍破指,洒血而书,赫然写着:
【军令状】;
右下角签字画押:
【秦朗】;
一旁司马师赶紧接过军令状,侧立在司马懿身旁!
司马懿自是朗声道:
“甚善!元明!”
“在!”
“令汝于军中……”
这里说明一下【军令状】
“军令状”单字拆开解析为:
“军”字顾名思义指在军中、军队的意思;
“令”字义为命令发出命令,在古代也作为立法时法律条例的尾缀;
“状”字的解释有叙述事件的文辞和特殊格式的凭证;
由此可知,军令状在古代是特指在军队中拥有法律意义和自身独特格式的一种文辞凭证,军令状是独立在完善的军体体制外一种单独的补充,也不是一般的场合或者情况可以应用的;
只有大型严峻的任务目标才有资格去立下军令状,惩罚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堵上立状人的身家性命和仕途发展。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立军令状草船借箭;
《管子·小匡》记录“作内政而寓军令焉”;
吴王阅读《孙子兵法》与臣子发生故事出现军令如铁的典故中都提到了军令;
【军令状】即古代在军中将士们所接受某种任务时立下的保证书,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愿意接受严厉的惩罚;
或简说是决心保证书!
军令状一词从古代沿用至现代。
“军令状”多为布质或纸质的卷轴,在上面书写军令状的内容,由
立状人、
主将、
见证者
分别签字画押,
然后上封保存,最后交由见证人保管,
待任务完成后再次开封。
《三国演义》就曾多次提到军令状。
【注意这里取自演义,历史上一说是鲁肃,一说是孙坚,一说是孙权】
演义中“诸葛孔明草船借箭”,周瑜自视才高过人,但发现诸葛亮比自己更加技高一筹,所以十分嫉妒,数次找机会为难诸葛亮。
周瑜便借由军中装备不够为难诸葛亮,让他想办法在短时间内赶出十万只箭羽出来,诸葛亮立马答应了下来,并承诺三天内造好,又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保证如果拿不出,便按照军法处置斩首。
最后诸葛亮成功,军令状乃是完成!
还有一个没有完成军令状而受到惩罚。
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诸葛亮率军在对抗曹魏战争中的一场防守街亭战,马谡自请去领兵防守街亭,如此重要之关键,诸葛亮为了保证战役的成功,施加压力,也为了鼓励军中的士气,便当即和马谡立下令其一定会守住街亭的“军令状”。
但最后因马谡刚愎自用,轻敌大意,导致街亭失守,让前方大军失去了最好的进攻时机,诸葛亮无奈,为了保证军令状的纪律和自己主将的威严,只能按照“军令状”的律例含泪斩了马谡,这也说明了无论如何,军令状一旦立下,定是言出必行!
本书也是【从街亭前后扭转战局开始!】
军令状是一种双向的契约,表达的不只是接下任务将士的信心与壮志,更代表着指挥官的承诺与信任。
一旦军令状被反驳不被实施,挑战的就是整个军法的尊严和指挥官对下的信任度,军令状是将士展示自身信心与能力的一种方式;
在古代等级制度森严的情况下,军令状也不失为一种增强自我竞争力,跨越阶层的一种方法,此时的军令状也就成为了最好的试炼方式,可以去彰显一个人的能力和魄力。
“军令状”在古代为战争和统治的作用无疑是重要的,可以激励军中士气、保证战争的胜利、竖立指挥官威信、为下层将士们提供上升的途径等。
但其本身性质还是具有封建特色的,“军令状”的本质依旧和其他条例一样,是服务于统治者阶层的一种工具,
在肯定它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反思其中的封建糟粕,铭记那些牺牲在历史洪流中无名的人们留下的提醒。
【本书中简化军令状!只描述这种感觉,实际内容常会略去!】
毕竟:
【历史为骨,艺术为翼】。
且看下文司马军令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