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就是!诸葛爷爷!打仗的事交给他们这群将军、兵士们!
他们可都是您带出来的兵,打的不好你就只管骂!打的好就夸两句,多赏赐就行!
您啊!就视察视察民情,视察视察军政,养养花种种草,好好休养就行!”
诸葛亮及众兵将一阵哄笑,不得不说,确实应该如此!
而且人月儿就是会说话,人美、心善、嘴甜、识大体,进退有据,言语得当!
一众交头接耳争相讨论:
“说得好!”
“丞相听听劝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欸?你还别说还真是!”
“呦!这女子是……”
“你丫活腻歪了,伯约将军的准媳妇,你还指指点点?”
“这……俺从街亭来的,俺哪里知道?”
“罢了罢了!看你这五大三粗,和俺一样脑子又少又轻!”
“正所谓不知者不怪!”
“欸?你说这准媳妇是不假,这婚宴吃席啥时候开,俺这饿的……”
“就是,咋个说嘛?婚还结不?席还吃不?……”
话说回来,气氛都到这了,眼瞅着巳时初 已过,是不是该办今日之“正事”了………
………………
这里说明一下:
【兵源】
汉末动荡时代群雄兵源主要来自募兵,同时广开门路,通过征兵、收降和以少数民族为兵等多种方式集兵,这个期间兵役制度的特点,是集兵方式和兵源都呈现多样化。
三国鼎立期间发展为以世兵制为主。
【募兵】
汉末,由于出现了大批战乱造成的背井离乡的流民和失去土地的游民,为募兵创造了条件。
而且自从董卓实行废立以后,群雄找到不经朝廷批准、擅自募兵的借口,募兵便一发而不可止。
所以,曹操、刘备等不掌握地盘和户籍、没有资格征兵的群雄,在开始割据时,更只有募兵这一方式可用。
【分为私募和公募。】
私人出资募来的兵,是募主所雇佣,依附雇主,成为其私部曲,兵归将有,是理所当然的。
公家募来的兵,为国家所有,有时却落入招募将领私人掌握,成为官部曲。
有记载说董卓之乱前,张杨、张辽、乐进奉大将军何进派遣,回本州募兵,各得千余人。
募兵是自愿交易,但亦有不愿应募,于是便有经常强募。
据说袁谭在青州募兵时,放兵搜捕,犹如猎取鸟兽。
还有三国时,游民和流民减少了,一般人民更不愿意应募。嘉禾六年(237 年),吴将周祗在鄱阳招募,激起民变被杀。
【征兵】
征兵制开始实行于西汉,以国家拥有广大的自耕农和掌握众多的户籍为基础。
汉末,豪强地主庇护大量依附人口逃役,自耕农和国家户籍的数量迅速减少,战乱中版籍不修,因此征兵制更加衰落,一般人民已不知征兵为何物。
北方豪强势力最强大,征兵制首先在那里衰落。曹操去世后,魏国基本不征兵了。
吴、蜀豪强势力略弱,征兵阻力相对较小。吴国在江陵和夷陵之战期间大量征兵。百姓不愿应征,征兵弊病丛生。
刘备争夺汉中时,紧急要求后方发兵(征兵)。诸葛亮令杨洪领蜀郡太守征兵,是实行征兵的明证。
根据战争需要,征兵率很高:两户出一丁,比例相当高。
到了北伐期间,又需要征更多的兵。诸葛亮虽然政治清明,一向公允,仍然不能避免“西土苦其役调”问题。
每有征兵,贫弱老实在家的、行动有牵累的人先征去当兵。人们稍有财产,便行贿,不惜倾家荡产。
【还记得: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个吗!?】
【收降】
收降是打了胜仗的群雄的扩军方式。他们以宽大的政策,吸引降兵自愿归附。
【以少数民族当兵】
汉末以来,内地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关中戎狄居半数,并州匈奴五部户口上万,幽州并州杂有乌桓,吴、蜀境内有夷、越。
以少数民族当兵,缓解了汉族人口锐减同兵员需求激增之间的矛盾,为各国补充了紧缺的兵员。
【世兵制】
建安后期,社会渐趋安定,过剩人口减少,大量招募、招降已不可能,征兵制不能普遍恢复,现有兵士如果复员,会制造出一批新的无土地农民,影响社会稳定。
在征兵、募兵都行不通的形势下,一种新的兵役制度——世兵制应运而生,不约而同地在魏、蜀、吴得到推行。
世兵制采取当兵世袭形式。
兵士家属集中到一起居住,既留作人质以防兵士叛变,又便于管理;
兵与民的户籍也由此分开,出现了兵户;当兵由及身而止,逐渐变为世袭。
兵户和世袭兵大量出现,成为时代的潮流,新的世兵制也就形成。
兵士终身当兵,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世代代为国家尽当兵义务。
【番休制、分休制】
与世兵制配套的还有番休制,又称分休制。
兵士终身当兵,家属不随军,有必要给假团聚,以保证兵士人口再生产及有时间务农。
国家规定兵士以十分之八的比例承担作战、战备或屯田任务,十分之二的比例返家,轮番休整。
如邓艾规划在淮南屯田时,建议“令淮北屯两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
蜀军家属虽然随军,但不能随军北伐。诸葛亮大军出祁山作战期间,也实行番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