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孤军奋战守浚州 火线任命守京城

上回说到,金人在郭药师的带领下,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要攻打到中原腹地了。

惊慌失措的宋廷大臣赶紧商量逃避敌人的办法。皇帝赶紧下诏让四面八方的军队起师勤王,任命皇太子赵桓为开封牧,诏令侍从大臣各具所见,大家共同出主意想办法。

正当朝廷乱作一团、六神无主之际,朝廷权贵们想到了能征善战的西路秦军。可是西路秦军除了种师道是一个称职的将帅而外,比如童贯、刘延庆等等不会治军,导致军纪涣散,虽然西军“个个似龙”,但是却“成军似虫”,战斗力也大打折扣。同时,朝廷以前派遣的监军、统帅大多数是内臣、太监宦官,在军兵中没有威望,起不到领袖作用。现在急需要一个既熟悉西路军情况,又对西路军有号召力的人物。

正在危急时刻,给事中直学士院吴敏就以札子推荐人微位卑的太常少卿李纲。

李纲虽然比高忠义大五岁,但是中举却比高忠义晚了六年。然而,李纲勤奋好学,加之他的父亲李夔曾经官历中奉大夫、太常少卿、集贤殿修撰、知邓州、兼京西南路安抚使、龙图阁待制等许多职务,李纲对官场十分谙熟。因此,他大器晚成,在他父亲各种关系的提携和自己的勤奋履职下,很快就升到了太常少卿的职务(正六品)。

当年吕惠卿任鄜延帅臣时,征调李纲的父亲李夔充任经略安抚司勾当公事,十四岁的李纲随侍也来到了延安。当时西夏军入侵,围城甚急,许多官僚子弟为了获得军功提拔机会,就身着戎装在大白天假装在城墙上巡逻执勤,而敌人来时却撒腿就跑。李纲和高忠义一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一心崇敬孟子的大无畏气概,经常“骑绕城上”,奋勇抗敌,表现出了勇敢顽强的气概,在西路秦兵中树立了良好榜样,威信很高。

后来京师开封发生大水,灾情非常严重,冲垮了许多房屋,众多百姓流离失所。可是权贵大臣们依然醉生梦死,没有人关心老百姓的死活。起居郎李纲不顾官微言轻,上奏《论水灾事乞对奏状》,指出大水袭来漂浸民居,权臣、宦官本应竭智效力,捐躯报国救民于灾难之中,然而水灾过去数日,灾民却迟迟得不到救济。他大肆抨击当权者不恤民情的腐败行为。紧接着,李纲又上疏指陈时政,他劝告宋帝赵佶不应一味享乐,而应积极采取措施,减免当年赋税,赈济灾民,严惩水灾中玩忽职守的官员,把他们以正典刑。这两次上疏击中朝政要害,触痛把持朝政的权臣,李纲很快遭到报复打击。蔡京指责他“所论不当”,将李纲贬到南泉州的沙县(今福建沙县)当一个管理税务的小官(监南剑州沙县税务)。但是李纲的两次上书,引起极大反响。陈瓘对李纲大为赞扬,把他比作唐代名臣狄仁杰,李纲因而名扬天下。

因此,宣和七年(1125年)七月,朝廷赶紧把李纲调回朝中,授太常少卿。

因为李纲曾经在吴敏家,谈论过如今的形势。这时,吴敏赶紧上奏说:“李纲明隽刚正,忠义许国,他自己说有奇计长策,希望圣上召见他。”

李纲面见皇上之后,马上提出御戎五策:即“正己以收人心,听言以收士用,蓄财谷以足军储,审号令以尊国势,施惠泽以弭民怨。”

李纲对比较欣赏他的给事中吴敏说:“现今皇上只知道修道成仙,不问政事。应当赶紧建立储君,以正大位。建立储君的提议,难道是非要让太子当京城的留守吗?金人如此猖獗,现在皇上已经年龄大了,整天只知道修道炼丹祈求长生,对天下苍生什么事情都不管。如果不能把皇位传给太子,就不可能招徕天下豪杰。东宫太子恭俭之德闻于天下,现在就赶紧让他登基以守宗社江山啊。您的职责就是献言建策、献纳论思,为什么不赶紧给皇上说这个事情呢。”

李纲敢于直言,热忱爱国,但是他这个建议犯了朝政大忌。所谓“交浅言深”,再加之染指皇位传承,真是有杀头之罪的危险。如果不是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代,恐怕他的性命都不保了。

吴敏听到李纲的这个建议,吓得面如土色,汗流浃背,一句话也不敢说。过了好一阵子,吴敏对他说:“你什么也没有说,我什么也没有听见,你赶紧回去吧!”

李纲说道:“我知道我不该说这些。可是现在已经到了关乎朝廷社稷生死存亡的时刻,我怎么还能顾忌自身的安危呢?还是请丈人思考一下。”

吴敏说道:“那么,让皇太子监国可以吗?”

李纲说:“当年唐肃宗在灵武称帝,就是因为他不建号不称帝的话就不足以恢复国家。但是由于他的建号登基理由不是出于唐明皇的主动建议,因此后世经常都有人非议他,很是可惜。当今主上聪明仁恕,如果您的建议万一能得到施行,很快金人就会后悔惹起祸端,撤回兵力。这样天下宗社就会安宁,天下人都受其福报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天早上,吴敏赶紧觐见皇上,就把李纲的建议向皇上复述了一遍。

却说李纲没有看错吴敏。吴敏也非常有担当,他在复述李纲原话的同时,并说自己与李纲的意见一致。皇上听到这里,赶紧下旨召李纲上朝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