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回:屈膝一拜国体失 千万将士泪满目

这时,金廷诏谕使、尚书右司侍郎张通古,明威将军、签书宣徽院事萧哲等人来到了朝廷,说先册封宋帝赵构,把河南归还给宋廷,其它事情慢慢再商议。宋廷就把他们安排到左仆射府馆去休息。

金使张通古、萧哲以“诏谕江南”为名,秦桧害怕民众咒骂自己,就与萧哲等人商议,看能否把“诏谕江南”改为“国信宋廷”,金使没有答应。

秦桧看到因为议和群议汹汹,非常恐惧。由于金人要求,和议成功之时,议和文书是要张榜示众的,要让宋民知道现在对金称臣了。因此秦桧更加惊恐。于是他想援引一些德高望重的人进入执宰岗位,以压服群议。他就把目标选定在了李光身上。

李光字泰发,号转物老人。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调任开化县令,转任常熟县令。虽然仕途不畅,但是他不以为意,涵养风度醇实和平,绝无幽忧牢落之意,人望颇高,因此此时秦桧援引他以厌群情。

高帝赵构看到李光无意进取,不想用李光,秦桧说:“李光有名望,如果他能一起在和议文件上签名,民众浮议会自动停息。”宋帝赵构便同意了。于是就把他提拔为吏部尚书,让李光参知政事。

秦桧就对宋帝赵构说:“如果陛下不愿意接受金帝的封册,不派遣使者,现在应当早早告诉金人使者。”

宋帝赵构非常精明。他为了实际上对金称臣,而不能写在正式文书上,于是就说道:“朕受祖宗二百年基业,为臣民推戴,已逾十年,岂肯受其封册!兼画疆之后,两国各自守境,每事不相关涉,惟正旦、生辰遣使之外,非时不许往来,朕计已定。”

秦桧看到和议将成,心想无论是金人还是宋帝赵构都会给他巨大利益,因此极力劝谏宋帝赵构接受屈辱之礼节。他对宋帝赵构说道:“常言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对金人称臣,也就是一揖一跪而已,这又有什么呢?只要咱们内心不臣服他就可以了。”

宋帝赵构毕竟饱读诗书,受儒家文化影响极深,因此耻辱的底线还是有的,不像秦桧那样毫无底线。于是他愤怒地说道:“朕嗣守太祖、太宗基业,岂可受金人封册。”

这时,三衙帅杨沂中、解潜、韩世良一起前来见秦桧说:“军民汹汹,该怎么办?”秦桧一脸冷漠,一句话也不说。他们三个将领问了几遍,秦桧才说道:“我只负责议和,至于其他的事情,各位大臣各负其责,你跑来问我,我去问谁呢?!”

看到秦桧只想攫取利益却不想承担责任,杨沂中等三个将领又赶紧跑到台谏大堂,说明情况。于是台谏官勾龙如渊、李谊多次前去会见秦桧商议国书事宜。

勾龙如渊说道:“咱们拿到议和文件之后,把它送到皇宫禁中,这样在外面就省去了接受金人诏书这个环节。至于其它礼节,都是无所谓的事情。”

秦桧说:“如果咱们给王伦说了,他与金人商量,金人不听,那该怎么办?”

勾龙如渊说:“我觉得王伦办不了这件事。还不如请各位相公、参政亲自去见金人使者当面与他们商议,或许早点就能谈妥这件事。”

李光曰:“这当然没有什么害怕的。咱们去馆中按照如许礼数迎接他们就可以了。”

小主,

勾龙如渊说:“这个自然是的。但是皇上如果也接受这个礼节,那我们的屈辱就大了,民众把矛头就会指向我们了。”李光默然不做声了。

大家于是把国信计议使王伦、副使冯楫叫到都堂。勾龙如渊对王伦说:“王公作为使者,负责交通两国之好,凡事应当在敌人那边就反覆论定,哪里还有同敌人使者一起到这里后在商量的呢而!”

王伦看到诸位宰相胸无大计,反而责备自己,非常委屈。他哭泣着说道:“没有人愿意出使敌国,我王伦涉万死一生,往来敌人中间来来回回达到四次,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好不容易促成议和,今日中丞还这样责骂王伦!”

秦桧毕竟老奸巨猾,为人处世更是圆滑周到,于是他安慰王伦说:“中丞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为了激励你抓紧时间把和议文件拿回来罢了。”

王伦于是停止了哭泣,整理了一下服装,说道:“这是卑职的责任,卑职不敢不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