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什么玩笑。”范宇说完,又想起了朱斌和李冲同他说过的话——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是某个将军的旧部——这个将军竟然是朱允炆的亲兵?范宇思来想去,还是摇了摇头,“不可能。”
可君九姿在最初的惊讶过后,却迅速定下神来,她沉思片刻,说道:“为什么不可能?”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那都是野史。”
“不管正史野史,关于朱允炆的生死,从来就没有定论。”
“怎么没有定论,靖难之役后自焚而死。”
“《明实录》里确实有自焚的记载,还说朱棣葬了建文君,备礼葬之,可既如此,墓在哪?”
“这……古代那么多皇帝,每个人的陵墓你都知道在哪吗?”
“强词夺理,失火不假,但朱允炆身死的消息我却不信。更多的资料表明,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不知所终,这件事也是朱棣的一块心病。民间传言中,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影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建文帝为开山祖师。湖南永州新田县发现明代遗址大观堡中也有关于建文帝行踪的碑刻,还有一部分研究表明,建文帝最后隐踪在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山当了道士,当然更多的专家则是说他从地道逃出后遁入空门。”
“当年燕王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朱允炆想要死守,却没想自己的主帅打开了城门,事发突然,他来不及逃,也无处可逃。你说的地道也好,鬼门、御沟也罢,史学家们也都查证过,并不存在。至于你说的那些下落,都是民间传言,岂可尽信。”
“不可尽信,却也不可全然不信,至少朱棣自己是相信的,要不他在位二十二年间,为何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他派人以寻访仙人为名四处踏访名山大川,触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是在找谁?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伴随官员中有不少锦衣卫兵,又是为了察访谁的下落?而他向全国寺院公布的《僧道度牒疏》,要求重新整理和尚名册,仅仅只是为了把全国的和尚调查清楚吗?”
小主,
“帝王权术罢了,只要朱允炆在百姓心中没死,朱棣就不至于留下杀侄夺位的臭名,所以他一直假装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不过是演给你们看的一场戏。”
君九姿见范宇连帝王权术反向思考的逻辑都用上了,也有些沉不住气了,使出了绝招:“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一桩争讼不决的前史悬案。关于朱允炆最后的下落,张居正也说过——此事国史无考,既然连明朝人自己都对建文帝的下落不清不楚,范处怎么就这么有把握他是自焚而死呢?”
“你这是和谁学的阴阳怪气。”
范宇本就没料到君九姿一个地质学教授能把史料说的如此详实,一时有些招架不住,谁知君九姿最后还拿张居正压他,范宇自然是被逼得节节败退,可君九姿还是不放过他。
“实话实说罢了,何小姐和秦老师好不容易才通关看到了奖励,范处坐享其成连句谢谢都不说,开口就是否认,既然这样,下次范处要争取活的时间长一点,自己亲眼看看才好。”
范宇想起自己手刀向江子落下的那一瞬间,难得的老脸一红,换了话题:“好,那就当最后的片段是真的,这个村落里真的有朱允炆的后人,总不能是因为朱允炆天降帝王星,败走南京来到沙漠,突然就感天动地降下清泉吧?再说,现在清泉突然消失,为什么,朱允炆后人死了?”
范宇说完,心里突然咯噔一下,他想起来,死去的老村长就姓朱,而他的儿子朱斌似乎一心想离开沙泉镇——难道我随口胡诌到了真相?泉起于朱,又灭于朱,不会这么邪门吧?
范宇看了看同样陷入思考的君九姿,显然两人想到了一块,可何姒打断了他们的胡思乱想:“不是的,清泉与朱允炆没关系。”
“什么意思?”
“清泉原本就存在,只是恰好被逃到沙漠的这支队伍发现了而已。”何姒开了个头,将自己看到的场景原原本本说了出来——包括最后的对视,建文帝手中的金属器皿,以及最后的流沙坑和动物尸骨。
“清泉本就存在?”范宇重复着这句话,“这我就不能理解了,既然清泉早就存在,那便是自然形成之物,为什么消失得这么突然?”
“等等,”范宇的疑问还没说完,又被完全在状况之外的君九姿打断了,“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秦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君教授到现在还觉得泉水异变在地质学可以解释的范畴吗?”
“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