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修曾经试图改变这种局面,抓住一切机会做一些能够显示权威的事情,证明自己才是当朝皇帝。
首先,到了关中之后论功行赏,元修将斛斯椿和元毗等十三人立为首功,有意淡化宇文泰的突出地位。
其次,元修赐死了前雍州刺史贾显度。贾显度本是跟斛斯椿一起拥戴元修的功臣,但他的问题是经常左右摇摆,在高欢占上风的时候,曾经帮助山西的部队渡过黄河,之后又因为害怕宇文泰,主动让出了雍州刺史的位置。更要命的是,他的弟弟贾显智前段时间刚刚临阵倒戈投降了高欢,导致滑台失守,东线崩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这种立场不坚定的人不能留着,必须干掉以儆效尤。
再有,攻打潼关的时候,元修无论如何也要跟着走,试图通过增加曝光度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之后他又坚持处死已经被俘的潼关守将薛瑜,显示一下跟自己做对肯定没有好下场。
可惜,元修的这些行为不仅没达到立威的效果,在旁人看来反倒有些滑稽。宇文泰开始的时候抹不开面子,还尽量顺着他,后来觉得他实在胡闹,慢慢开始懒得理他了。
更让元修郁闷的是,当初在洛阳城内成天鼓动他跟高欢做对,经常给他出歪点子的那些大臣,现在突然都跟失声了一样,谁也不肯多说一句话。
他曾经最信任的几个人中,长孙稚现在是太师,元宝炬是太宰,斛斯椿是尚书令,元毗是魏郡王,王思政是大都督,按说官职爵位都不小,但就是这些人现在也噤若寒蝉,有的甚至玩起了失踪,对他这个皇帝唯恐避之不及。
根本原因是,这几个人对当前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现在跟以前完全不同,在洛阳的时候,高欢给留出了足够的自由空间,所以他们才有机会密谋一些事情,而在长安城内,所有一切都在宇文泰的严密掌控之下,身边全是宇文泰的人,随便说错一个字都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这种情况下,再跟元修混在一起搞小动作,基本等于嫌自己命长了。大家都不傻,作死的事情肯定不会去干。
元修身边的宫女侍卫等人也统统被宇文泰换了一茬,元修现在名义上是皇帝,实际连自己的房间都控制不了。
当年不知高欢好,反把宇文当成宝,可惜此时再想后悔为时已晚。
现在元修能够信任和倾诉的,只剩下两个人。一个是道士潘弥,另一个就是平原公主元明月。
潘弥就是当初预言元修头上有天子气的那个嵩山道士,元修出逃之后,他也跟着来到了长安,随侍左右。元明月则是元修的堂姐,她另一个更重要的身份是元修的情妇。
这段时间元修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坐在屋内,挽着元明月的手,面朝着洛阳方向发呆。
回首洛城远,忧恨满长安。
此时元修还不知道的是,因为他的原因,曾经繁华的洛阳城如今已经失去了首都的地位。
元修出逃之后,北魏彻底分裂,东西两大势力之间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因为洛阳离关中太近,缺乏战略纵深,所以高欢在一个月前终于下定决心把首都迁到了河北的邺城。
高欢之前就有迁都的打算,但都被元修给否了,当时他碍于君臣名分,也没有坚持。经过这次变故之后,高欢决定不再优柔寡断,三日之内,必须全城搬家,没得商量。为了确保一切顺利,高欢本人亲自留在洛阳监督进度。
洛阳从东周开始,先后作为东汉、曹魏、西晋等朝代的首都,虽然在五胡十六国阶段遭遇过战火,但自孝文帝元宏迁都以来,又重现繁荣,人口也非常多,所以这次迁都的动静还是挺大的。在高欢的严令之下,洛阳四十万户人家来不及认真整理财物,匆忙踏上了去邺城的道路,大部分官员连马都没有,只能骑驴赶路。
高欢也知道这次折腾对百姓的生计会有影响,为了安抚大家,他专门拿出一百三十万石粮食发放下去,作为搬家补贴。
新皇帝元善见年纪还小,所以高欢安排司马子如为尚书左仆射,与右仆射高隆之、侍中高岳、孙腾一起留在邺城,共同掌管朝廷政务。他自己没有去邺城,而是直接返回了晋阳,
希望这次能安排得妥当一些,大家好好配合一起治理国家,别再出啥幺蛾子了。
眼下元修身在长安,高欢再怎么折腾,都已经跟他没有半点关系。
元修现在每天咬牙切齿痛恨的对象,已经从高欢变成了宇文泰。而区别在于,这次他真的只能是想想而已,完全没有任何入手的办法。
宇文泰其实也很郁闷。给出授权之后,元修的历史使命就已经完成了,只要他稍微懂事一点,老老实实当个吉祥物,别有啥非分之想,宇文泰也不会为难他。可是没想到元修天生是个不作不舒服的性格,非要抓住一切机会蹦出来显示自己是皇帝,而且他对宇文泰的不满几乎已经毫不掩饰,就差要公开悬赏干掉宇文泰了。
这样下去可不行,我又不是高欢,没义务惯着小朋友。
宇文泰决定敲打一下元修,让他认清形势,老实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