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贵和文官就像是阴阳两面,有的时候会互相调和,可也有点时候会彼此之间攻伐。所谓的君王之道,也就是在官员和勋贵之间不断的寻找平衡点。

如今南京朝堂上勋贵超过了文官,这样自然也就引起了文官群体的不满,党争风云也就会再现。

没等正处在惊吓之中的朱常洵开口,早已经蠢蠢欲动的文官们便率先发动了反击。

南京吏部给事中欧阳调律第一个站了出来,对这君王稍稍行礼,立刻便怒喷道:

“陛下,天象亦是人象。天灾亦是人灾。如今我朝初立就出此大祸,是在说上天不满。臣认为上天讲究阴阳之道,如今我朝在南属阴,而我大明之北则属阳。为规劝上天,臣请陛下派昌德王亲自都师北伐,早日克服故土,以平上天之怒!”

“陛下,欧阳大人所言在理。如今国家有难,正是我文武勋贵建功立业之时,昌德王如今身兼多任只恐无力负担北伐之任,臣认为当选一批精锐照磨,潜入军中,帮助昌德王及诸多将军处理杂事!”

徐弘基此刻看明白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朝会自己已经成为了外面这群文官的目标。作为本朝唯一一个异姓活着封王的勋贵,徐弘基此刻才明白,自己已经被这上首这个小胖子皇帝狠狠地摆了一道。

自己是权臣,可是大明朝的体制不会允许如同曹操这样权臣的出现。北伐一旦失利,徐弘基只怕必死无疑。

看着下面一个个已经有些得意的文官,徐弘基瞪了瞪眼神,刚准备站出来反击。

“嗯爱卿们说的在理,昌德王负担太重了。这样侯恂侯爱卿,张凤翔,张爱卿你们二人选一批人,协助照磨军事。”

朱常洵没有理会下面已经展现出不满来的徐弘基,打了打哈欠,疲倦的看了一眼脸色阴沉的徐弘基,随后便摆了摆手,朝着后宫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