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当面对张良时,刘邦没有藏着,含蓄的表达出来自己的困惑。
张良反问道,“大王,臣正为此事而来,汉已占据大半,而诸侯多附之,此天亡楚之时也,何故与楚鸿沟为约?”
说起鸿沟条约,刘邦就不得不掰扯一下起因,“项羽以刘太公要挟,不得已而为之,吾与项羽皆知不过缓兵之计耳,幸得陆贾、侯公之力,吾父方归,现侯公之策已成,如之奈何……”
说起这鸿沟条约,就不得不提一下陆贾和侯公这两位。
陆贾为迎回太公而摆脱后顾之忧打下基础,虽然没有一次成功,但其功也是不小的,
这点刘邦心里清楚,只是不知道如何给其定功,
这侯公就不同,他是直接促成鸿沟条约的大功者。
提到侯公,刘邦这才响起来询问身旁的石奋,“可曾找到候公?”
大家的注意力稍稍向侯公转移。
石奋回应说侯公已经隐于茫茫大山之中,已经寻不见。
听闻此言,刘邦一愣,张良和陈平则是神色如常,看不出什么。
刘邦道,“神龙见首不见尾,也罢,隐退之前,可有话留传。”
石奋恭恭敬敬的将流言重复,“老夫为止戈息宁而来,如换得天下太平,此生足矣,不足以受大王功。”
实则此时的侯公骑着毛驴行走在深山里,看着天边的风云变幻,眼中闪过一丝隐忧,忽然仰头叹息,“悔不听师兄言,世间事岂由辩士而改,山雨欲来,楚汉之争竟无法阻挡,是老夫逆天而行,或黄石老儿教徒有方,天下终究归一,老夫无颜再出山。”
侯公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如果天下归一乃大势所趋,无法阻挡,他出山劝楚汉停战以鸿沟为界,那就是逆天而行。
此时的侯公自然不知道他的努力将在今天被打破。
听闻石奋的话,刘邦长叹道,“此天下辩士也,神踪无影,所居倾国,可号平国君。天下有辨才者当如平国君献策平天下。”
简单的几句对侯公的称赞后,刘邦就将话题拉回来,继续聊眼下的事情。
张良道,“以人质为胁,此约非楚之诚意,乃楚撤险归安之计耳;项羽不仁在先,大王何故使万千将士之血付诸东流。”
张良之言可以说直击刘邦的心坎,算是说到刘邦的心里头。
刘邦心神已起,眸光闪动,陈平见机立刻补充道,“项王失根基,又连折良将,所赖之将寡且疑,汉追击必可取,不如趁此之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陈平和张良的几句话已经钩动刘邦的心,他也不想就此放项羽东归,生死之战历经数载,大家都想夺得天下,
如今汉占良机而放弃,刘邦恐怕至死都会后悔,但刘邦心里有顾虑,开口道,“寡人与项羽皆知此为缓兵之计,不过为退守争取时间耳,楚虽兵疲食尽,然项羽用兵非常理可论,现寡人精兵猛将多在各自征战,寡人现可战之兵少,恐不足以攻取楚。”
张良见刘邦心思已动,追言道,“项羽兵虽十余万,然弗敢走梁地东归,而选择拔营南下,定是恐与彭越纠缠而生变,击彭越之心尚且不足,楚之战力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