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用自己的钱建立学校,现在小学生都可以当会计了,而且陈循还觉得很好用,这是一个好消息,但还不够。
从辽东运往京城的肉食越来越多,虽然还很贵,但是京城的中层百姓隔那么一些日子,也能吃上一顿肉食。
生活质量的提升,反过来刺激着京城的市场。
大明的内需循环只会越来越大,从京城往外辐射,直到将大明的经济重心从南方拖到北方。
特别是在朱祁钰加强了户籍的流通性,这样的情况更加明显。
山西商会的棉花在仓库直接完成第一批的交割。
席铭看着制衣坊的人将棉花直接运送入城中和城外的两处厂房,心中难免有些疑惑。
如此大量的棉花,光凭两座厂坊就能消化吗?
而且,若是京城的人看到如此多的棉花出现在街头,那么棉花涨价的速度必然遭到打击。
目的的不同让席铭不明所以。
朱祁钰要的是一个相对平稳的市场,而席铭他们,只想赚大钱。
一如席铭等人所料,在制衣坊将棉花收入库房中后,市面上的棉花买方喊价就保守了许多,从而导致现货的价格涨幅停滞。
钱氏在制衣坊中,看着一件件衣服被打包完成,等候运输。
以前虽然知道制衣坊,但深入之后才知道,现在的制衣坊根本不缺单子。
京营的订单,城中妇女的需求,现在再加上辽东的冬衣,根本做不完,收钱收到手软。
也难怪现在城中能看到不少女子走上街头,这制衣坊的女工,拿着稳定的月例,足够支撑起一个家庭的开支,地位自然略有上涨。
一手看着财报,一手在算盘上不断挑动算珠计算,钱氏根本无法理解圣人到底是什么脑子。
以前自己夫君会为钱发愁,老想着下西洋捞一笔。
可是,当今圣人证明了,下西洋不一定要皇帝亲自去做,大明遍地黄金,百业皆可生财。
衣食住行,依托于商会的产业在京城遍地开花,自己只是单单了解了服装行业,过手的生意就是数十万两,可见其他行业上,圣人日进斗金都不是虚说的。
钱氏的工作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依据财报去分析制衣坊的情况,并且时不时关注一下员工的生活。
除了和席铭那种层级的谈判,一般情况是不需要钱氏出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