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脱离

回家上班 作家林特特 2670 字 2个月前

“第118篇、令人头疼的体育课

文/一滴雨

回忆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生生涯,至少有一半的挫折感来自体育,连数学这个老大难,都没有体育那么令我心焦乃至心碎。虽然此后的人生中,生活的磋磨一直存在,但即便能穿越时空,我也不想再回到需要上体育课的日子。体育给人一种无力感,它总在提醒你,人无法克服天赋的局限;体育是一种无法摆脱的焦虑,你可以掌握自己的智识,但居然控制不了自己的躯体,这实在让人恼恨又无奈。

不得不相信有遗传的存在,体育让我头疼了十几年,现在又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拦路虎。熟悉的挫败感卷土重来,而这一次,我知道不能再被挫折打败了。

很早我就发现女儿身体协调性差、大运动有些落后。她一岁半才学会走路,走得跌跌撞撞,摔过无数跤,三岁时,下楼梯对她依然是个挑战。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很考验对肢体的掌控能力,它需要活动膝关节,并根据身体的位置灵活调整重心。对协调性不好的孩子来说,下楼梯不仅有难度还有危险。女儿的第一个幼儿园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向我提出涨价。每天的户外活动都需要下楼,女儿下得颤颤巍巍,必须由一位老师专门扶着她,保证她的安全。人力是需要成本的,我觉得园方的要求并不算无理,同意了涨价的要求。后来孩子转入了离家比较远的另一家公立幼儿园。老师们很快就关注到了这个爱摔跤的小孩,很热心地给我支招。就这样,四岁的女儿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课外学习班,不是语数英,而是体育。我们在一家感统训练机构开始一周两次的训练。

女儿的问题被归因于一定程度的“感统失调”。这对我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词汇。查了资料才知道,“感”是人体各个感知器官的信息输入,比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这些信息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人体才能完成对外界的知觉,并做出反应,这就是“统”。“感统失调”的孩子会在专注力、学习能力、运动能力等方面出现问题,在女儿这里就是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技能差。

感统训练每次一个小时,项目包括跳圈、倒着走、拍球、跨越障碍等等。一开始孩子玩得很开心,但是慢慢的,老师开始提要求,让她按质按量完成规定动作,她就有些不能接受。好在老师循循善诱,我也一直加油鼓劲,孩子坚持了下来。体育课还是有作用的,训练了一年多,虽然她还是笨手笨脚,但总算不那么爱摔跤了。

真正的挫折发生在感统训练的第二年,这次老师上了难度,要求拍一下球,抬腿跨过球,再接着拍,这串连贯动作可把孩子难住了,两节课了依然不能掌握。孩子大受打击,为了逃避挫败感,她开始拒绝上体育课,每次都是被我硬拉过去,上课前后都要掉眼泪。也许感统失调的孩子,在情绪上也比其他孩子更敏感,挫折感慢慢超出了承受的阈值。一周后,孩子出现了抽动症状,会挤眉弄眼,偶尔发出哼哼声。旧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产生了,我开始扪心自问。如果一个高难度动作孩子就是完成不了,那是不是应该绕开,如果我们已经试探到了能力的极限,是不是应该接受这个结果,然后饶过自己。我暂停了孩子的感统训练,之后因为我的工作调整和其他变故,孩子回老家生活了一段时间。体育课彻底停了。

可是生活里有些烦恼是绕不开的,有些挫折是必须面对的。一年级入学后,孩子上来就被一个体育项目难倒了。一根不长的绳子,却缠绕出了无数烦恼和泪水。开学之后,女儿发现自己居然是班上唯一一个不会跳绳的孩子,这让她大受打击。经她同意,我们决定进行特训,每天下课后练习跳绳。孩子对特训充满了矛盾情绪,一方面知道必须学会,一方面又很害怕努力之后还是不会。越期待就越失望,越失望就越挫败,总是练了没几下,跳不好就开始哭。情绪几度崩溃。她泪水涟涟地问我:“妈妈,我是不是太笨了,为什么就是学不会?”那个瞬间我忽然觉得,不会跳绳就算了,世界上大概也有不会跳绳的孩子吧。犯得着让孩子这么受罪吗?可这一次,真的该像之前感统训练时那样放弃吗?

人生路上九苦一甜,不是所有的苦和难都能绕开,做父母的不能见不得孩子受苦,只能陪着她一起受苦,陪着她一起克难。我想,她并不想听我说:“跳不好就算了”,而是想让我告诉她“不要怕,你能做到”。

我对孩子说:“你不是笨小孩,你只是慢一点,妈妈陪着你一起想办法,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学会”。想到感统训练,我忽然有了主意:“我们去找专业人士,他们比妈妈聪明,比妈妈会教,一定能有办法。”时隔两年,我们又开始一周两次的感统训练,选了一位脾气温和的老师,一点一点地帮孩子纠正动作,我则在一旁加油鼓劲。孩子背水一战,燃起了斗志,过程里难免还有沮丧和眼泪,不过她再没提过放弃。

小主,

第一次训练她只能一个一个地跳,第二次连跳了三个,然后又连跳了五个。训练两周后,孩子一下连跳了十个,她快活地朝我奔过来,扑到我怀里:“妈妈,你看到了吗,我学会跳绳了!”只为了一个小小的进步,我们又跳又笑,像两个傻瓜。但是我想,这大概会是我们一生难忘的高光时刻。

孩子的挫折感源于期望值和实际能力的落差,解决挫折感,有两个方向,要么降低期望值,要么提高能力。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认命“摆烂”,不如和孩子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孩子通过不断努力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就能产生信心和成就感,形成持续的正向激励。这就是体育课教给我们的事。

一年级学期末,一天放学时,女儿一脸傲娇地说:“妈妈你猜我一分钟跳了多少个?”我捧场地报了90,她说:“不对,我跳了106个,一个没坏,老师眼睛都看直了,同学们都为我鼓掌”。把挫败感转化为成就感,需要的是一点点信心加上持续的努力。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变好,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变得更好,这就是成长的喜悦吧。

不过体育课的故事,永远不会给你如此简单的happy ending。孩子的小学生涯里,体育课在不断教她做人。孩子会知道努力就会有回报,也会懂得人终将受困于天赋。

虽然跳绳成绩还不错,孩子的其他体育科目依旧差强人意,而且还有一个怎么努力也搞不定的项目——短跑。爆发力不足、身体协调性差都是原因,练习的时候,她往往努力跑了还是快不起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慢,最好成绩50米十秒多,刚刚及格。一次小测之后,孩子又泪洒当场,班主任老师专门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孩子调整心态。我想这一次,光靠鼓励大概不好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