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参详观想《道德经》于第六十章节中又新生得出感悟,使其对圣人老子之远大宏观,有如上天之视角,更有深刻解析明了。
圣人老子用烹小鲜,来比喻治理大国,强调治理国家需小心谨慎,避免过度干预。
要知道,烹小鲜时,火候、调料、时机都需恰到好处,过之则焦,欠之则生。
治理国家亦是如此,领导者需具备高超的智慧和精细的掌控力,既要把握大局,又要关注细节,既要因势利导,又要避免过度干预。
当深刻体会,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即不妄为、不乱为,遵循事物自身发展规律,让百姓休养生息、自然发展。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老子认为,用“道”来治理天下,可以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这里的“鬼不神”,并不是直接否定说鬼神不存在,而是说鬼神在“道”的治理下,失去了其神秘和恐怖的力量,变得不再能够左右人心,影响社会秩序。
这种理解,体现了老子对于“道”的推崇和信仰,也表达了他对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美好愿景。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老子进一步阐述了“道”的作用和效果。在“道”的治理下,即使鬼神存在,也不会伤害人;即使鬼神具有伤害人的能力,也不会轻易使用。
同样,圣人作为“道”的化身和践行者,也不会伤害人。这种境界的实现,需要领导者具备深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品格,能够以身作则,引领社会风尚,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老子总结了“道”的治理效果。在“道”的治理下,鬼神和圣人都不会伤害人,人们之间也不会互相伤害,从而实现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和谐与稳定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上。人们能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共同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实现了人性的升华和精神的超越。
《道德经》第六十章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 ”
其中之意是“治理大国,却像烹制小鲜菜品一样,无须过度加工,只要直接烹制就可以了。
这是在说,要用无为的大道,来作为治国理政的方法。根据大道来管理天下大事,鬼神也安于其所在,而不出来扰乱人世。
其实不是鬼神不出来扰乱,而是即使出来也伤不了人。不是鬼神出来之后伤不了人,而是圣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也从不伤害人。神鬼和圣人都不相互伤害,所以,道德也就在圣人这里得到了结合与归宿”
相传,伊尹的母亲,曾居住在伊水边上,她怀孕之后,一天夜晚,便是梦见一天神对其说道:“家中石臼出水之时,快向东边逃离,莫要迟疑回顾。”
果不其然,第二天早晨,伊尹之母察看家中石臼,发现臼中有水渗出,便把所梦之事告诉了邻里居民,自就向东边奔逃了十里余,她一路都不曾回头看过,直至到了高地,这才发现,故乡已经成为一片汪洋泽国了!
伊尹母亲流浪到了有莘国,生产下伊尹,因逃难饥荒而饿死野外,临死之前,她把伊尹放在了一棵桑树上,结果却被有莘国的一位采桑女所发现。
这采桑女便把伊尹送交给了有莘国的国王,国王这才替小孩子取名为伊尹, 并且交由了一位厨艺精湛的老师傅,带回家去抚养。
伊尹长大之后,十分的勤学且贤能。因从小耳濡目染,跟着养父见习到了厨房精湛技艺,自也精于烹饪厨艺。
伊尹的名声很快便传到了商王成汤耳中,成汤想聘用他去。但是有莘国国王却不答应。
成汤也是没办法了!便在谋士的献策下,向有莘国国王提请求亲。有莘国国王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把自家的女儿嫁给了成汤为妃,而伊尹则是以“陪嫁媵臣” 的名义,被有莘国公主带到了成汤的封邑,亳县。
成汤初见伊尹之时,他肩上扛着煮肉的大鼎,手中抱着切菜的俎,一副厨师的打扮。
成汤笑着说道:“我把先生请来,可不是要先生替我烧菜烹煮的,而是想要先生替我治理国家啊! ”
伊尹放下厨刀,步入朝会殿堂,从此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商王朝重臣。他把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为商朝国运奠定下了坚实稳固的国基。
但是,伊尹所具有的一手上好厨艺,却被他那“贤相” 之名所掩盖了!后世甚至有人怀疑,伊尹是个不会烧菜烹饪的大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