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太祖、太宗时,天下初定,为儆效尤,重刑尚可谅解,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应该形成宽宥风气,这里便是在给轻罚找出些依据。
策论写到第三部分,南陵温调转笔头,谈到辽、夏与大宋的关系,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对辽国以经济拖垮为主,对于西夏则是军事和经济战并举的策论。
对于治军,南陵温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从与西夏各战情况来看,军队久疏战场,应变不足,平日里必须加强操练,军队中一定要赏罚并举,不可有偏向。
这篇文章让欧阳永叔眼前一亮,他专程拜见了皇帝,让其亲自审阅。
皇帝读完此卷后爱不释手,马上下令让人誊写后,收藏于内库,并对身边一众嫔妃说:
“此人俱是真知灼见,他日绝对位列执宰,真后世儿孙之幸!”
……
按理说,欧阳永叔和皇帝都如此看重的策论,但为何只是打了一个第二名成绩?
这件事的结果,要等后来欧阳永叔主动对最青睐的门人曾公亮说起缘由,世人才知道真实情况。
原来,欧阳永叔以为如此出色的文章肯定是自己门人的作品,为了避嫌,定了个第二名,没想到阴差阳错下,竟然让南陵温失去了状元的头衔。
无论如何,如此被皇帝和文坛领袖欧阳永叔力捧的情况下,南陵温已一举成名。
随后在欧阳永叔的推荐下,他获得了直接去馆阁任校书郎职务的机会。
这一荣誉职位,相当于储备翰林院士,按资升阶后,只要不犯大错误,绝对能进入权力中心的两府(中书和枢密院)或者管理天下财政的三司,已是大宋的管理层。
皇帝金口已开,但负责起草南陵温任命圣旨的中书舍人院,却迟迟不肯动笔。
为此欧阳永叔专门派人去问询,得到的答案是:
“谏官中有人反对,他们认为南陵温资历不够,本朝还未有高中金榜后直接入馆阁的先例,如果硬要下旨,中书必须要给出合理的解释。
欧阳永叔也无可奈何,毕竟皇帝已经同意让南陵温'违规'参加贡举,还有如此优渥的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