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时初刻,长岭山下人头攒动,旌旗飘舞,八旗蒙古的兵马终于出动了。
他们都是下马步战,黑压压一片蒙古兵,渐渐朝着长岭山东北、东南两处山坡逼去,他们的身前身后,还有数千汉人包衣奴隶跟随。
这些人的手里几乎都没有兵器,而是或提或背着一些土筐土袋,看来与刚才随外藩蒙古兵进攻时一样,他们只是负责填壕。
许多黄色衣甲的鞑子兵,也混迹在攻山的人群中,只不过他们的位置都比较靠后,且大部分有都握弓持箭。
当然,也有一些手里拿着长刀大斧之类,他们的作用既是督战,也有像刚才那般阻止败兵因混乱,而冲击大阵的作用。
黑压压的攻山人群,铺天盖地的朝着坡道涌去,似乎一眼都忘不到尽头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到长岭山脚下,血腥气息扑鼻而来,哀嚎之声也不断从山坡上传下来,还不时有一些将死未死的外藩蒙古兵,挣扎着自坡道上翻滚而下。
从这里再往上方望去,到处都遍布着尸体的残骸,大片大片的鲜血,一直向上延伸到山腰处那些壕墙前的沟渠处。
随着山风袭过,刺鼻的血腥味与呛人的硝烟味,也更加猛烈的袭来。
各式残破的外藩蒙古旗号与盔甲,还有他们的兵器与木盾之类,散落得到处皆是,更有许多未死的包衣奴隶和一小部分蒙古兵们,正躺在尸堆中痛苦的呻吟哀嚎。
他们似乎也发现己方人马再次前来攻山,一个个无助的眼神立时便向着这边望来,他们拼尽身上残存的最后一丝气力,想要爬下山坡向己方兵马求救。
然,许多人却都死在了这一过程中,短短的坡道,成了他们最终也无法完成的旅途。
不过,他们终究还是死在了求生的过程中,从他们的眼神中还可以看到一丝希望,总比那些在绝望中死去的人,要强上许多!
因为清国和蒙古各部中,都有关于战场上抢回己方战士尸体的的规定。
那些在撤退时,拼死抢回己方战士尸体,并亲自护送回家乡安葬者,甚至可能会有资格继承战死者的家财和妻子儿女。
因此,每每出战之际,一旦战事不利,在撤退之前他们都是拼死夺回战友的尸体,才策马奔逃而去。
这也正是,大明每每与蒙古人、满洲鞑子血战,上奏朝廷杀敌多少,然清点的敌人首级却少得可怜,便是此故。
更何况,守山的宣府军将士,都隐身在壕墙沟渠之后,远远的以铳炮击奴,根本无法阻止他们带走那些蒙古兵的尸体。
所以那些死伤的蒙古人,都被幸存的战友们或背或拖着带了回去,只是那些汉人包衣奴才们,无人理会,几乎所有人都无视了他们,任由遗尸山岭坡道之上。
…………
此刻,八旗蒙古兵与八旗满洲两黄旗的鞑子兵们,持着各自的兵器,有些心寒的往山腰上渐渐逼去。
他们中间还夹杂着众多的阿哈奴隶,正吃力地推着大木盾和轻型盾车掩护前行。
虽然这一段的坡地上,还有许多的尸体残骸与鲜血,不过坡道平缓,树木杂草又早已被明军清除干净,所以相对来言,还算是比较好走的。
只不过还未散尽的硝烟,再加上那股刺鼻的血腥气味,却让人感觉浑身上下都不舒服。
即使是上过老鼻子战场的蒙古八旗兵们,也觉得难以忍受,一个个都皱起了眉头,展现出一股不舒服的神态。
更别说那些准备跟着填壕的包衣奴隶们了,有些人见了这等残忍的画面,不是倒地哭嚎抽泣,就是双腿颤抖,无法行进。
不过,在后面跟随而上的两黄旗鞑子可不是吃素的,他们或是箭射,或是刀砍斧劈,眼前的血腥场面,总比身边发生的事显得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