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针锋相对,调来二十多万兵马,几乎将北方的边境都抽空了。
现在幽州、并州的边境,大概只剩下四万兵力。
曹魏还有五六万人马,留驻在邺城,作为机动性地增援。
各州的物资,疯狂地运输到前线。
就连南吴的海上航线,都变得异常地忙碌。
交州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集中到江淮地区,大都走的是海运。
南吴大规模的兵力调动,根本不可能瞒得过曹魏的细作。
所以孙权很难采取偷袭的策略,正面交战又会损失惨重。
他选择了最持重的作战方式,那就是耗下去。
如果是以前的曹魏,孙权必败无疑。
毕竟中原的物资丰富,不是南土所能相提并论的。
曹操多年来一直热衷于军事行动,不断地发动战争,可谓是“穷兵黩武”。
然而,他的军队在江淮地区遭受了两次惨败,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元气。
大量的甲胄、武器和战具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制造和维修。
为了补充军备,曹操不惜耗费巨大的民力。
这样一来,原本有利于曹军的对峙局面逐渐转变,变得对南吴更为有利。
孙权麾下,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什么兴修水利、道路,打造军事器械等,都是佃客前去完成。
官府有人可用,自然降低了征召徭役的频率。
南方百姓的生活虽然艰苦,可有人比他们还要“苦难”。
在这种深刻的对比下,他们的生活反而更加舒适。
孙权利用了人性中的“对比”,向百姓施加统治。
中原的百姓,当然更加拥护南吴。
毕竟南吴朝廷,可没有“压榨”自家人的政策。
官员的政治手段,都用到佃客身上去了。
当然,孙权也深刻地意识到。
这种高压统治模式不可能长久。
现在是战乱的特殊时期,自然得用特殊的手段去管控。
些许麻烦,等到天下太平再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