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兴邦……”秦刚再次审看题目,其实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之前所准备过的“富国强兵”,放在这里仍然也会是百试不爽的万金油。
只是,一则这本是计划用在明天的策论考试上的,二则即使是熟悉的内容,但是写赋的重点却是在字词提炼与句式韵律的讲究上,即使是用上准备好的策论文章,也是需要几乎重写的,也讨不得什么便宜。
所以,秦刚决定还是换个角度来想想:
富国者,良相也;强兵者,强将也。良相强将者,除了眼下朝廷已有的人才之后,未来的人才,必须要看成长中的各位少年也!
想到这里,一篇脍炙人口的绝唱名篇便瞬间映入了他的脑海中,那便是清末梁启超的那篇《少年中国说》。
当然,梁公的原文甚长,其全部文字几乎也无法完整地记得,但大多数人印象深刻的,正是这篇文章末尾一段的四字胼文式的内容,写得是气势恢宏、激昂流畅、韵律十足,朗朗上口。
更重要的,这段胼文内容的韵脚是下平七阳韵,也是符合限韵之中的“邦”字。
秦刚用心将这一段文字在稿纸上默出之后,算一下发现这一块的内容大约就已经有了百字之余,而本次考试的要求在五百言以下,一般来说,赋文以三四百字为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好在,梁启超的原文足有四千多家,虽然秦刚并无法完全背诵得下来,但是总还是能够记得其大概的意思。所以,正好要根据赋文的格式进行重新改写,其实就是按照原文的总体思路,对于其中的语句进行各种提炼、斟酌以及运用一些排比对仗的修饰而已。
于是,经过各种细节文字的推敲,秦刚在草稿纸上涂涂改改,几易其稿,终于最后写成下面的赋文:
《一言兴邦赋·少华华夏说》
昔日,定公曾问子:一言兴邦否?子然但无明策也。今有人曰:欲兴邦者,国之少年!扬少年之志,即兴邦之言。故有此赋:
少年爱思未来,常心生希望,故进取而日日新创;
老年易思既往,总意存念想,故保守而循循旧章;
少年好行乐,盛气且豪壮,冒险而万事皆可张扬;
老年多忧伤,灰心且怯场,苟且而诸行俱作掩藏;
少年如朝日,老年似夕阳;少年如虎啸山冈,老年似瘠牛卧塘;少年如侠走四方,老年似僧坐禅堂;少年如江水之浩荡,老年似大漠之苍茫。
呜呼!人有少老,国有衰昌;远古郅治,尧舜禹汤;恰如年少,烜赫飞扬。
战国承周,五代继唐,内裂土疆,狄夷猖狂。故国之少老,且看民心之少老,看心力行止之进退消长!
嗟夫,故兴邦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华夏之少年儿郎。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刚则国刚!少年铿锵则国铿锵!少年胜于四野则国名扬于八荒!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华夏,与天不老!壮哉我华夏少年,与国无疆!
此时是不要标点符号的,全文三百余字,基本保留了梁公的原文之精华,在读得通顺流畅之后,秦刚再认认真真地将其誊抄在最后的正式试卷纸上。
这时再抬眼看了看殿外的天色,已过午后。
本来觉得诗赋这一场考试要比昨天可以早些交卷的,却不想一作之下,竟然会是拖到了此时。
于是,再看了看两篇答卷,确认没有错字、别字后,便伸手示意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