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披肩斩棘的钢铁之路

接着,从高炉中流出的铁水被注入转炉中进行进一步的精炼。在转炉中,通过向铁水中吹入氧气,去除其中的杂质,如碳、硅、锰等。这个过程需要精确的控制氧气的流量和吹入时间,否则会影响钢的质量。

同时,还需要不断地搅拌铁水,使杂质均匀地分布在铁水中,以便更好地去除。 在精炼过程中,还需要添加各种合金元素,如铬、镍、钼等,以赋予钢不同的性能。这些合金元素的添加量也需要严格控制,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钢的质量。

钢水经过精炼后,被浇铸成钢锭或钢坯。这个过程中,钢水的温度和流速需要控制得恰到好处,否则会导致钢锭或钢坯的质量不佳。浇铸完成后,钢锭或钢坯需要进行冷却和热处理。冷却的速度和方式会影响钢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而热处理则可以进一步改善钢的性能。

苏星云领地中的钢铁工艺水平,最多只能用来制造一些简单的农具和水车,齿轮等对要求不高的零件。至于蒸汽机这样的东西,苏星云是不计成本地搞出来的。单单是蒸汽机那个气缸,就耗费了他所能炼制的最好的钢铁,而且在熟练工人的加工下,十个里面有九个都会报废。

就拿苏星云现在造的一式火炮来说吧,打五炮之后就必须停火冷却,而近代火炮虽然也有身管寿命的限制,但从未听说过打几发就要降温的情况。而且现代火炮的管壁也比老式大炮要厚实得多。由此可见,在工业革命时期,钢铁工艺的提升速度是多么惊人。

也就是说,尽管苏星云现在已经在实验室里鼓捣出了苦味酸这种炸药,但由于没有合格的钢铁来制造能承受其爆炸的武器,他只能将苦味酸用作火箭弹的战斗部,或者用于打炮眼和炸山开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钢铁厂中,已经是马鞍山钢铁厂厂长的曾老铁匠用犹豫的语气对苏星云说:“苏先生,现在我算是明白了,我打了一辈子的铁,却发现对铁块越来越不了解了。以前出好铁是靠蒙,现在知道的越多,发现里面的学问越大。这些铁什么时候出炉,什么时候加什么料、炉温多高、什么时候淬火、什么时候回火等等,这些条件都会导致铁料性质的变化。”

苏星云听到这些话,似乎感觉到自己遇到了这个时代最大的技术壁垒。没错,由于基础理论科学和材料科学的缺失,工业革命的基石产业——钢铁工业已经接近了自己的生产极限。

苏星云在穿越之前曾经看到历史学家说什么宋朝经济发达、农业发达,钢铁产量海量,公元 1078 年,年产量已经达到了 1.27 亿公斤,已经达到英国 18 世纪末期的煤铁产量。看到这则信息,苏星云曾经自豪了好一阵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头脑的清醒,他意识到也许宋朝真的在产量上达到了工业革命初期的水平,但在材料学方面却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那个时代没有留下冶炼工艺具体的标准数据,完全是靠老工人的经验来指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