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营庄制

关外战场和山东战场平静下来之后,中原战场就又热闹了起来:

显然叶思曼是有意这么弄的,于是,在河南的明军随即遭到了汉军的攻击,统帅河南明军的卢象升不得不带着军队撤出南阳府,直接撤到开封。

至于其他地方,就只能指望地方明军了,嗯,实际上相当于是放弃就是了。

不过汉军在占据了整个南阳府之后,也开始了休整,中原战场又火速沉寂了下去。

不过这种沉寂看上去更像是大爆发前的准备,河南各地都有骚动发生,一些士绅开始主动联系叶思曼,准备开始两头下注……

同时,大量流民奔向南阳府,而被分了田地的士绅地主也默不作声了……

“汉军果然并非普通贼寇,”

奔波多日之后,李岩和红娘子还有一队人马来到了南阳,叶思曼专门设置了吸收各地流民机构用以处理蜂拥而来的流民。

李岩看着排起长龙的流民,这些人能够得到一些食物应急,接着会有人安排他们进行身份登记,然后根据流民的意愿让他们加入军队或者所谓的【营庄】。

正是这所谓的【营庄】让李岩感到叶思曼这家伙不简单,当然,这玩意其实是叶思曼抄了历史上的大西军在云南搞的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将土地分成若干个【营】和【庄】,接着交由农民耕种,而汉军将派遣官员直接管理这些土地并征收赋税,说白了就是跳过地主这个中间商,直接由管理收取税赋。

某种意义上营庄制其实是倒退回了以前真正的封建领主制度,即由各营庄的管理人员充当了实际上的封建领主,而实施营庄制的官府则成为大封建主。

但这种程度确实能极大发挥出某个地区的力量,比如历史上大西军能在仅有西南一隅之地的时候对清军造成威胁,营庄制功不可没。

那时候大西军控制下的云南税赋不轻,通常会达到百分之五十左右,但其治下的百姓生活却远胜于后来清廷统治时期税赋更低的时期。

某种意义上来说孙可望其实贡献比李定国更大,农民军团体中他是唯一一个弄明白了政权建设的高手,但其拙劣的政治智商最终导致大西军内讧而葬送抗清大局,只能说我大清确实运气太好了……

当然,这种制度之下,原本当中间商的地主这一阶级就会受到巨大损失,历史上李定国和孙可望最终决裂很难说没有地主士绅们的【贡献】。

不过叶思曼也没对这些人赶尽杀绝,现在情况变了,这些家伙是可以争取的,于是叶思曼又模仿历史上孙可望的政策,宣布承认原来田主的权益,并将田地所得的百分之十发给这些家伙。

地主士绅们对此只能感恩戴德了:

现在今时不同往日,人家愿意给一成已经不错了……

毕竟现在汉军占据着绝对的武力优势,而看起来明军又不太可能收复失地,这时候汉军愿意给点甜头地主士绅们已经相当惊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