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因浮桥由易腐的木船木板搭建,能沿用几十年已属少见,能延续几百年(需时常修复更新)则更属凤毛麟角。
古代的浮桥,有不同制式。在《尔雅·释水》中,有“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
“造舟”指船体顺河摆放并紧密相靠,并“亘板其上”;
“维舟”指用三船或四船形成一个浮体单元;
“方舟”为连两舟为一节,即采用古代曾经出现过的双体船为浮体;
“特舟”指用一船为浮体;“乘”则是指以(木、竹)筏相连,属最简易的浮桥。
从工程的角度看,这样的划分,主要取决于建造浮桥的舟船数量及类型。
至于什么等级的人用什么制式的浮桥,大概是后世儒生为维护礼制的附会之辞,恐难实现。
古代的浮桥,也有不同构造,主要包括“曲浮桥”和“直浮桥”等。
曲浮桥通常适于河水较深、河床不稳定的河道。
曲浮桥的各船体,无须用、碇或锚单独锚定于河底,而是采用大缆维系各船,并将大缆拴于两岸桩柱之上。
浮桥在水流的冲击下,自然向下游弯曲,形成曲浮桥。早期的大缆材料,使用藤、竹、棕等,后来才用铁链。
为控制浮桥的平面移位不致过大,以利通行,在一些河水较浅、流速不大、河床稳定的河道中,可将浮桥的各船体单独锚固于河底,形成直浮桥。
即便如此,通常仍需采用缆索横联各船首和船尾,或将靠浮桥端头的船体斜系于岸边,以策稳定。
另外,为使浮桥与两岸接通并适应水位涨落,需在两岸设置跳板栈桥等。
为不阻碍通航,可通过在浮桥中撤板、移船或设置高脚船等方式加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