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你看洋人那里有没有火力更加强大的火器!有的话可以购买回来!买回来后,看工部能不能进行仿制!”
三人一起领命回道:“喳!”
钱隆定了调子后,福安康与海兰察即刻前往长江水师,为了寻找机会登岛作战,两人还各领了三千八旗军,都带着火铳和弹药,决定不日出发宝岛,伺机进行海战!
而和珅则回府则头疼了起来。
因为1773年耶稣会解散后,在京当差西洋人在短时间内大批离世,人数锐减。约在四十五年(1780),钱隆谕令两广总督巴延三:如遇有技艺之西洋人“情愿来京”,“即行奏闻,遣令赴京当差,勿为阻拒”。
就算如此,近些年来进京的西洋人还是寥寥无几,其中大部分还都是小国的使者。
清前中期进京为清廷效力的西洋“技艺之人”,主要是通过已供职于廷的西洋人和广东督、抚这两条途径推荐上去的。教廷特使铎罗有过一次推荐,可视为特例。
其他由外国使团“进贡”的技艺人才,都由广东督、抚奏报。这两条推荐途径交替发挥主要作用。
以上对于进京效力西洋“技艺之人”荐举问题的梳理,可以发现,清代前中期的西洋人才引进经历了一个从积极招徕到限制再到最后停止的变化过程。
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清廷缺乏引进西方科技和艺术的动力。在天文历算、测绘和翻译等少数领域和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对西洋人才是有少量需求的,因此从顺直到佳庆各朝都有引进。但在其他领域,动力则主要来自皇帝的个人爱好。
康西雄才大略,广招西洋人才,让他们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钱隆爱好西洋奇器和西洋艺术,只招收了一些乐师、画师等在京城当差。
因此和珅只能找目前还在京城有使团驻扎的佛郎机人,也只有佛郎机人有濠镜议事会作后盾,进京还有门路可寻,其他国家的人就几乎上天无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