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府衙门口一阵喧闹,观榜的一众学子高谈阔论,看着榜上的佳作啧啧称奇。
榜前站着一位风姿特秀的白衣少年,在看过榜上的佳作后,神色中带着欣赏,忍不住赞叹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首《赏牡丹》不愧为佳作。”
白衣少年话音一落,旁边的学子纷纷附和着开口。
“然也,此诗前两句用芍药与芙蕖之姿为对比,后两句赞叹牡丹之富贵,三种花各有妖娆,确实极具感染力。”
“诗品见人品,由此可见,其作者必胸怀锦绣也。”
《赏牡丹》为托物咏怀诗,读书人入仕途,历经千辛不就是盼着终有一日能“花开时节动京城”,蟾宫折桂嘛!
众人想到此处,一时之间仿佛对诗中隐含的壮志有感,纷纷意动。
而就在此时,旁边却突然传来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不大不小,带着两分不屑,“笑话,牡丹如何华贵又怎敌芙蕖之姿?”
“花中君子沦为陪衬,如此大拍马屁,向往富贵,岂不平白堕了读书人的风骨?”
府衙门口的一众学子都在交口称赞,这番反对的言论显得与众人格格不入,一下就传到了众人的耳中,大家不约而同的止住了声音。
众人寻声看去,在见到开口的人时,有认识的学子不由惊呼出声:“哎呀,原来是曹兄。”
他们府试来得早,又和曹良俊在一个客栈歇脚,早就混了个七八分熟,这曹良俊可是他们县上的县案首呢,看法果然与众不同。
不由开口问道:“不知曹兄有何高见?”
一开始带头称赞《赏牡丹》的白衣少年也忍不住向曹良俊投去了不解的目光,开口问道,“不知仁兄此言何意?”
曹良俊先是漫不经心的理了理衣摆,闻言轻笑一声,也没理白衣少年,反而自顾自的摇了摇头摇了摇头。
李凌峰和吕为安站在人群中,听见有人反驳,也好奇这位曹兄有何高见,这首《赏牡丹》可是他应试的试贴诗。
这首诗能被选为最佳之作李凌峰并无意外,此时听见有人不屑于此诗,不由来了两分兴趣。
“哎呀,曹兄既然不赞同,此刻摇头又是何意?”
曹良俊身边的人看着他卖关子,心痒难耐,忍不住着急的开口问道。
这曹兄怎么能说话就说到一半呢?
称赞过《赏牡丹》的学子也纷纷点头。
对啊,众人都在夸,只你一人觉差,那你倒是说说原因啊,开口说了两句就摇头,莫不是自己胸无点墨还要出来不懂装懂?
众人眼中怀疑的神色太过明显,让曹良俊忍不住一噎。
心中暗骂一句“无知”后,负手于身后,看向众人,不屑的反问道:“岂吾所谓有哉?文人爱芙蕖,商贾逐牡丹,士者如此向往荣华,殆非舍本逐末欤?”
莲花高洁,本就是君子的象征,读书人不去追求风雅,反而用其作陪衬对着牡丹大书特书,由此可见写诗之人不过是追名逐利之徒罢了。
白衣少年一怔,眉毛皱在一起,忍不住反驳道:“这位仁兄的话说得真没道理,此诗并没有贬低芙蕖之意,况试为牡丹,则何以无士之风流?”
君子之风骨用芙蕖来象征并没有错,但是《赏牡丹》也没有贬低芙蕖,反而是各美其美。
而且府试的题目是什么?是“咏牡丹”啊,人家这么写有什么问题吗?
李凌峰和吕为安站在人群中,听着两人的“牡丹辩”,完全没想到自己特意搬运来应试诗,竟然引发了这么一场辩论。
吕为安听得津津有味,听见白衣少年反驳的话忍不住点了点小脑袋,正想附和一声,便看见李凌峰脸上复杂的神色。
“?”为何他感觉李兄的神色有些不同寻常?
吕为安疑惑了一会儿,突然眼睛一亮,压低声音猜测道:“李兄,莫非这《赏牡丹》是你所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