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大西军的将领们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试图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火势无情地吞噬着战士们的生命,箭雨冷酷地收割着他们的血肉。最终,大西军的防线全面崩溃,将士们只得且战且退,狼狈不堪地逃离了这片曾经充满希望的战场。
这场原本胜负难料的盘江大战,就这样因为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意外因素而以大西军的失利画上了句号。硝烟散去,战场上留下的只有满地的尸体和残垣断壁,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清军如潮水般汹涌而至,以势不可挡之势,一举攻破了李李定国精心构筑的罗炎、凉水井大营。一时间,营内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清军在占领营地后,露出了他们凶残的本性,开始对大西军和当地无辜的百姓展开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燃文小说网
鲜血染红了大地,尸横遍野,哀号声响彻云霄。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惨遭杀戮的军民多达三四十万之众,其状惨不忍睹,令人痛心疾首。而李定国的妻子和家属也未能幸免,他们不幸落入了清军将领卓布太之手,并最终被残忍地处死。
这场浩劫给大西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尤其是精锐部队遭受了致命性的损失,实力大为削弱。然而,面对如此惨烈的失败和巨大的伤痛,李定国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相反,他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口中喃喃自语道:“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唯有将这颗赤胆忠心全部奉献给大明,直至战死方休!”他那坚毅的神情仿佛在告诉世人,哪怕前路充满艰难险阻,他也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为保卫大明江山流尽最后一滴血。
十二月十三日,寒风凛冽,李定国率领残部黯然退回昆明。城内一片愁云惨雾,人心惶惶。永历帝紧急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国家未来的走向与出路。
小主,
殿堂之上,群臣肃立,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讲官刘范率先发言,他力主按照刘文秀的遗表行事,认为应当进军巴蜀之地,寻求夔东十三家的支持,以此为依托,进而图谋经营陕洛地区。刘范慷慨陈词道:“刘文秀将军生前深谋远虑,其遗表所提之策乃是经过深思熟虑而成。我等当遵行此计,方有胜算!”
然而,李定国却另有主张。他眉头紧锁,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大声说道:“如今局势危如累卵,巴蜀虽可作为退路,但路途遥远且险阻重重,难以迅速抵达。依臣之见,不如撤入粤南地区。若能在此地获胜,则六诏亦可顺势而下。倘若战事不利,我们仍可退入越南境内,召集东南亚各国的反清义士。而后,再从海上航行至厦门,与郑成功大军会合,共举抗清大旗!如此一来,我方尚有一线生机。”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有的大臣对李定国的计划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一条充满变数但也蕴含希望的道路;而另一些大臣则忧心忡忡,担心此举过于冒险,一旦失败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永历帝坐在龙椅上,面色苍白,犹豫不决,一时之间竟无法决断究竟该采纳何种方案。
刘范和李定国两人都极力主张先进行战略转移,然后再谋划如何恢复局势。然而,永历帝身边的大臣们大多都是云南本地人,他们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实在不愿意轻易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其中,功勋卓着的沐天波以及掌握重权的马吉翔更是坚决地力主退守滇西一带,如果情况危急就直接逃往缅甸避难。面对这样的局面,永历帝最终还是选择了同意这一决策。
李定国率领军队前进或者停止,完全依照诏书和诏令行事,虽然自己内心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也不敢固执地坚持下去。无奈之下,他只能私下里对沐天波说道:“您可要全力以赴啊!希望到时候不要因为今日的决定而生出悔恨之心,最终回想起我说过的这些话来。”就在五月十五日这天,永历政权开始向西逃窜。在此之前,李定国特意发布了一则文告,向民众解释道:“本藩在云南已经驻守多年,与你们各位乡亲父老之间的感情深厚得如同亲生父子一般。如今国家面临如此艰难危险的处境,朝廷不得不迁移别处……所以希望大家能够趁着本藩尚未启程之际,各自尽快远远逃离此地,以免遭受不必要的灾祸,耽误了自身性命。”同时,他还下达命令给各个军营,要求士兵们绝对不能毁坏当地的粮仓米库,以防清军抵达之后找不到粮食供给,从而白白祸害了无辜的老百姓。就这样,在逃亡的路途中,李定国始终心怀慈悲,不仅没有放纵手下烧杀抢掠,反而积极地收容安抚那些流离失所的难民们,展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