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对于百姓而言,朝廷税收不重,便入野为民。朝廷税收严苛,便隐入山林,依托豪强庇护。
多条选择,便是多条活路,百姓可以在朝廷与豪强的争夺之中,夹缝求生。
若是朝廷灭了豪强富户那些有钱人,百姓日子不一定会好,反而可能因为民间没有与朝廷抵抗的力量,使得百姓生命完全被朝廷拿捏。
到时候,日子反而会更加难受。
尤其是大汉的儒生,更是经常与百姓走在一起,共同对抗朝廷。
这时候的儒家读书人,许多都是心系天下,心怀志向。
比如桓灵时期,面对朝政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各地官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卖官鬻爵、任人唯亲,社会现实黑暗无比。
这黑暗的现实,引起了广大饱读圣贤书的儒生,还有正直士大夫的强烈不满。
这些儒生和士大夫,以儒家的道德标准和政治理念为依据,对时政进行批判,并试图通过联名上书等方式来表达诉求、呼吁改革,希望能够整顿朝纲、重振汉室。
最后,大片儒生组织起来一起抗争,聚集在雒阳城前,如西周一般,要求皇帝打击贪官污吏,减少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
可惜,这一幕引发了汉桓帝、汉灵帝等皇帝的猜忌和愤怒。
至高无上的皇帝,怎么能受到蝼蚁的威胁。进而下令逮捕、禁锢大量读书人,这便是党锢之祸的导火索。
这一次党锢,迫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也使得士大夫阶层与朝廷离心离德,为东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东汉朝廷闭塞言路,禁止读书人议论朝政,捕杀党人,残害读书人,政治黑暗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袁武广开言路,同读书人讨论政治,让广大百姓参与到政治改革之中。
二者相互对比,瞬间高下立判。
不怪儒生高兴,实在是数百年来,袁武的做法堪称独一无二,有上古仁君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