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皇帝不杀外臣?”爪哇使臣满脸错愕看向朱标。
“自然要杀,只是临死之前朕要给你个明白。”
朱标看了眼蓝玉、李善长等人,继续说道:“我朝文武兼备,才智过人者不胜枚举。”
“此时于你跟前站着的,要么是转战千里的不世名将,要么便是运筹帷幄的不世之才。”
“方才你于殿上以安定诸国之法相要挟,你怎知你所想之法便是正途?或许于朕眼中,于我朝衮衮诸公眼中,不过是稚子戏言而已!”
以为朱标是打算哄骗他安定诸国的法子,故而才如此说。
爪哇使臣默默站在一旁,倒也没有立即开口。
只不过蓝玉、李善长等人却压根不在乎,一个个相继看向朱标道:“陛下,想要安定诸国,朝会所做已然足够。”
李善长表情平静,淡淡说道:“陛下既已展露恩待诸国之心,又减免东藩岛关税,藩商必然心向大明。”
“倘若邻国诸国当真有意合兵进犯我朝,仅是他们朝中的商贩便不答应。”
“届时与我朝开战,藩商没了得财之法,势必心中怨恨。而商贾关系民生,与百姓密切相关。”
“大战既开,各国境内必是民怨沸腾。”
听到李善长这话,爪哇使臣眼眸微滞。哪怕他极力隐藏,可眼底却仍能看见点点惊异之色。
并非李善长所言之法与他心中所想完全相同。
实则乃是李善长所言之法,比他想到的法子要更加高明一些。
要知道,能够前来大明的藩商在他们本国之内,终究是有些本事,甚至有些还与他们本国朝廷交往密切。
一旦这些藩商从大明处得到巨量钱财,看到了好处。
这些藩商也断然不会愿意看到他们本国朝廷出兵进犯大明。
兵马强盛算的了什么?将帅高才,总有以少胜多之战流传。
大明与诸国合兵开战,也不能保证完胜。
可朱标安定诸国却并非仰仗大明强兵,朱标乃是以人心为城。
用不了几年,大明与远洋诸国的海贸日渐成熟。各国藩商即便是为了保护在大明所得的利益,他们也断然不会答应自己本国发兵大明。
或许从内部瓦解,便是这个道理吧。
和听到李善长之言满脸惊骇的爪哇使臣不同,朱标对此却仍是反应平平。
说到底,李善长所说的法子和先前历朝历代为了安定北方游牧部族采用的互市的法子,大致相同。
不得不说,互市的确是个不错的法子。
在两方势力相当,短时间内谁也弄不死对方的情况下,互市或许说是最好的法子。
不过对眼下的大明来说,对朱标所立足的华夏而言。
为了民族统一,为了国家昌盛,对待北方部族必须先施刀兵,再行教化。
因此互市的法子便也就不合适。
然而正如方才所言,大明刚刚扫平北境,收拢高丽,眼下正在覆灭倭国。
短时间内的确腾不出手料理远洋诸国,所以‘互市’便显得十分应景。
一来!
往来大明的藩商多为有头有脸,在本国有一定地位之人。
为了保护他们自己在大明所能得到的利益,他们也必将劝阻本国对大明兴兵。
二来!眼下大明行业正值腾飞之际,加之本就物品丰富,人民聪慧。
精盐、琉璃、丝竹管乐等等应用于日常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器具,各国百姓也需要源源不断的从大明获取。
因此倘若诸国朝廷有意出兵,藩商不从,民心不向,战事自不能成。
朱标如此在意海贸通商,也是因为眼下大明正需要蓬勃发展,邻边诸国暂时消停个几年时间。
当然!
没有北境游牧部族这种千年威胁,爪哇使臣自然不明白互市的妙用。
“陛下!”就在众人暂时沉默之际,蓝玉拱手上前,朗声正色道:“末将请命,带领劲旅同时出兵爪哇!”
“啊?”爪哇使臣闻言大惊,一脸惊愕的望向蓝玉,随即忙看向朱标道:“大皇帝在殿上不是说过,大明并不出兵......”
“谁说要对你们爪哇出兵?”
蓝玉眼神轻蔑瞥了爪哇使臣一眼,随即淡淡说道:“我朝陛下金口玉言,末将虽莽却绝不会更改陛下所定之策。”
“再者说了,若我朝当真愿意出兵,哪里轮得到安南等国。”
“仅凭现居吕宋的靖海侯、汤阴侯二人便可率领吕宋驻军,横扫你爪哇一朝!”
语罢,蓝玉表情肃穆看向朱标郑重说道:“末将请率领精兵前往爪哇,实则乃是要探查各国军武实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