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李二的预测

张博雅如今担忧的核心,是报章的力量超越了李二的预测,这使得他对局势的控制变得脆弱,一发不可收拾。说实在的,这样的局面并非全然坏事,毕竟公众的发声代表了人们的期待,解决问题比封口更益于稳定。

公众关心的事情能得到解答,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依赖便会增强;相反,如果连说话的权利都剥夺,只会让民众心中累积更多的怨气,长期下去其影响不堪设想。然而此刻正值封建时代,哪个帝王愿意受他人指摘?放到未来可能依然如是,这就是张博雅顾虑的原因。李二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开明君主,唐朝的文化氛围也没有那般僵化,只是他是否有足够的决断力则不得而知。

于是张博雅蹙眉询问:“一切尽在我预料之中,我关心的是你父亲的态度。”

李宽看出张博雅的心结,回应道:“张兄莫忧,我父皇在朝上对着士绅门阀大发雷霆,未曾责怪你,反而赞扬你的行为。如果忽视了这个问题,长期导致民愤四起,又该如何收场?”

“嗯,虽未亲耳听闻细节,大致如此。”李二稍作停顿继续说道:“紧接着我父皇推行了匿名抄录的制度。张兄,这件事情你们肯定早就商定好了?他还特意叮嘱我要告诉你,不必担忧,勇往直前。”

“陛下英明。”武悦称赞一声,继而说道:“古人有云,疏通胜过堵塞。无论何事,道理都是相通的。报章能揭示政令不足,反映民间疾苦,朝廷借此了解民意,两者互相促进是明智之举。”

历史上大唐兴盛的背后,这个女孩亦功不可没。她能洞察这样的矛盾并思考解决之道,显示出不凡的眼界。李二尽管已经见证了报纸的影响,但他对朝廷和皇室的具体利益尚存疑惑。如果仅是为了暴露科举的弊端,那么张博雅已在行动,为何李二还让李宽带话,鼓励继续?

张博雅刚要开口,长乐便道:“三哥,我父皇带来的恐怕不仅如此。”

“长乐果然睿智。”李宽笑着回应:“张兄应该有所察觉了吧?既然科举的麻烦已引发风波,下一步就是要公开展示朝廷的决心,我父皇要张兄迅速宣布‘匿名抄录’之事。”

说着,李宽从怀中掏出一份文书递来,接着说:“看,这是我父皇最新写的御旨,别的地方已经公告,长安当然会通过报章向全国通报。”

张博雅展开一瞧,开头即写道:今思科举之弊患……又是满满的文言文,看得他头昏脑胀。大抵之意便是,忧虑现今科举制度的问题,皇帝感到忧虑。为了赋予天下考生公平公正的机遇,以及促进唐朝今后的发展,决定采纳‘匿名抄录’的措施。

洋洋洒洒的篇幅,传达的信息就是这样。此御旨公开,会使眼下愤怒的读书人从对科举的反感转向对朝廷,对李二的支持。那样的结果,正是李二期望的。报章也能顺利地发展下去,不再有波折。

如果不能平息民愤,李二恐怕将会结束报纸的存在。张博雅渐渐理解了李二的盘算。改革科举定会引起士族们的反对,于是昨天让张博雅登报,是为了引导舆论,利用公众来抗衡这些权贵门阀。

但他自己掀起的风浪必须自己能平息,否则难以掌控局面。张博雅猜测出李二的想法,心里踏实多了。现在大唐社会稳定,民众对政府深信不疑,除了少数心怀叵测之人,大部分人都会支持这一决定。

“我已经明白明天新闻的主题怎么写了。”张博雅仔细整理御旨收起来,这是报纸创刊以来,李二首度发布的御旨,极具纪念价值。若是珍藏至今,价值必定非凡。

“张兄定能处理好,我已经把父皇的意思传达给你,那就先行告辞,今日下午我还有一场蹴鞠比赛,尉迟哥也在其中呢。”

李宽话毕就打算离开,此时,张博雅的办公室门又被急促敲响,一个声音响起:“总编,不好了,楼下聚集了很多读书人,好像来示威的。”

“哎呀,竟然来捋太岁的虎须。”张博雅从窗户往外望去,并未觉察异常。来报的人推门进来,继续说:“总编,他们上楼来了,起码有三四十人。”

“嗯,马上去看看。”张博雅起身走出去。商会上层是办公区域,窗户往下看不到楼下店面。

长乐和她的伙伴面面相觑,立刻跟张博雅出门查看。几人下楼看到,三十余名读书人被商会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阻拦在楼梯口,他们正吵吵嚷嚷企图冲上来。

“滚开,我们要找张博雅讨个说法。这家伙,凭他是哪根葱,竟敢羞辱我们厚颜无耻!”

推搡争吵中,张博雅走下楼喝止:“都给我安静,老子就是张博雅,有本事找我来算账的站出来!”

“正是我等。”他们停止推搡,对着张博雅骂道:“你这个小子不过是个浅薄之辈,靠着几个臭钱招摇过市!你清高就罢了,凭什么指责我们?”

张博雅尚未开口,众人就开始尽情嘲讽,其中似乎有些人就是在之前拦截他求推荐的。只是一时记不清楚。忍了一会儿实在烦躁,张博雅大声呵斥:“该死,真有才华何必走歪门邪道?老子不爽你们怎么了,都给我滚,这里不欢迎你们啰嗦。”

“我们的行动跟你有何干系,今天就给你一个教训,往后别多管闲事。”这些人恼羞成怒,已然失去理智,似乎这批读书人本性固执,轻易受煽动。看来他们竟然要向张博雅动手。

“我乃吴王李宽,谁敢乱来?”眼看着他们气势汹汹地逼近,李宽立刻表明身份,可毫无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