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可以在汉国羽翼的保护之下,消灭鲁国、吞并小卫国,甚至可以与齐、楚掰掰手腕。
作为汉国的附庸,只要足够苟,就一定能活下去。能活下去,才有机会翻盘。
不信看看晋国,当年崩塌得有多么迅速,如今崛起得就有多么生猛!
主意一定,魏王立即下令魏嗣早些动身,前往汉国。其中暗含一层意思,也是避免魏申与魏嗣这一对冤家儿子见面,防止大梁再生乱局。
魏王?急于兑现与汉国谈判的成果,以防汉王再次找到攻魏的借口,于是雷厉风行地推动谈判成果的落实,这在他的君主生涯中,是罕见的高效率。
魏错率领魏国大军十万突然发难,三天之内攻下鲁国的最邑、峄山等七座城邑,魏军将城中府库劫掠一空,将青壮百姓绳缚后迁,然后迅速通知汉国邯郸郡守军前来接受空城。
战国诸侯争战频仍,所争夺者不过是两样东西,一是土地,一是人口。
魏错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十分鸡贼,他将鲁国城邑攻打下来之后,劫掠府库,抢走粮草,抓走青壮,却将一座空城及哀哀百姓留给汉国。
说的好听点,魏国是落实两国谈判成果,践行双方盟约;说不好听点,这是既要得实惠,又转移矛盾。接受土地后的汉国,反而沦为替魏国擦屁股的角色。
汉昌国君、大将军孙膑坐镇邯郸,闻听消息,一眼洞悉了汉王此中计谋。
而魏军主将魏错,曾是孙膑的下属,对于他做出的这些小儿科的举动,孙膑也是洞若观火,嗤之以鼻。
他传下军令,暂缓接手新城,且让列国舆论与百姓怨怼再发一发酵!
楚齐两国闻信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按理说,魏国新败,且又处在汉国兵锋所指最前沿,自顾尚且不暇,哪来的心情去攻打鲁国呢?
一刹那,三国之间的间谍、情报、外交、军事人员行动密集,围绕着鲁国之变,列国之间浓云密布,山雨欲来。
大梁城的夜色格外深沉,太子魏嗣连续收到父王三次催行,一次比一次急促,一次比一次严厉,心中的不满已经积攒到了临界点。
人家汉国都没有说啥,父王却一个劲地将自己向外撵,这是亲爹干的事吗?
一众门客与亲信不断在周边撺掇,又是拱火,又是浇油、又是递刀。
此时的“太子党”,已经做好了逼宫的准备,他们都是买了魏嗣原始股的股东,就等着上市变现的一天,哪能眼睁睁地看着太子这支潜力股变成垃圾股?
不行!绝对不行!!!于私于公,都得要拼一把,搏一回!逼宫上位,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最重要的是,随着将军魏错的出征,大梁再无能战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