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令面对郤锜的提问,知道不能有任何的回避,必须给出自己的态度,说道:“荀氏和范氏越走越近,我私认为维持当前的卿位归属很好。”
一个弱小的祁氏占着卿位,好过卿位被荀氏或范氏得了去。
同时,荀氏或范氏不谋求增加卿位,换上其他家族上位,不管是邯郸氏、巩氏、魏氏或其他哪个家族,必将带来无限的不确定性。
郤锜不再纠结卿位问题,转而说道:“子庚代表楚国前来洽谈停战条件。”
所以说,要是将华元用好了,国际交流总是能够起到效果。
曾经的栾书和子重,他俩就是利用华元进行隔层交流,保证两国再怎么斗,起码是限制在一定框架之内。
在栾书死了之后,华元其实还想充当原有角色,奈何郤锜对华元不太爱搭理。
等子重也过世,华元失去了在晋国与楚国充当桥梁的角色,一下子也让晋国与楚国的竞争失控了。
因为有可能重新充当晋国与楚国沟通的桥梁,这一次华元下了很大的力气。
楚国是竞争中弱势的一方,楚君审远比任何时候需要一个中间人来跟晋国进行沟通,正好华元再一次送上门,自然是要抓住了。
在华元的极力争取下,才有了子庚亲自来见郤锜的事情发生。
子庚来之前,郤锜和楚君审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没有谈拢的在于楚国不想全盘接受晋国的条件。
根据楼令的建议,楚国需要交出陈国和蔡国,同时付出比以往多出三倍的战败赔偿。
楚国肯定要讨价还价,他们从不肯交出陈国和蔡国,只愿意按照往常来赔偿,一点一点缓慢进行退让,到最后的条件变成愿意共同领导陈国和蔡国,按照以往付出两倍赔偿。
关于共同领导某个国家这种事情,晋国和楚国在第一次“弭兵会盟”上由晋国率先提出,当时是楚国不愿意接受。
“共同领导陈国和蔡国吗?要是楚国愿意付出三倍赔偿,我认为可以接受。”楼令说道。
郤锜皱眉问道:“为什么?”
楼令笑着说道:“难受的是陈国和蔡国。我们可以因为在陈国和蔡国的处理上跟楚国产生争端,作为下一次开启国战的理由。”
搁置争议?不存在的。
这一战打完之后,强如晋国也难以再掀起大战,别说有趁机弄残郑国的急切需要了。
在兼并郑国和对楚国展开穷追猛打的选项上,楼令更愿意选择前者。
那是因为楚国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起码十年内对晋国构不成实际威胁。
哪怕是楚国不用十年的时间就可以恢复元气,当前的晋国根本没有能力灭掉楚国,占领楚国的土地也是得不偿失的行为,晋国抓紧机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兼并邻国才是正经事。
只要晋国快速扩张,便是一直在持续壮大,等楚国觉得自己恢复元气要重新跟晋国较量,对上变得更强的晋国,也许下一次较量就将是打灭国战争了。
当然,楼令不死的话,怎么可能坐视楚国恢复元气?不打旷世大战,也一定会极力进行干扰。
比较令人无语的事情是,历史上晋国在重创楚国之后自行内乱,结束内乱的晋国就是坐视楚国恢复元气了。
讲实话,不是楼令的智商上远比同代人更优秀,实在是楼令来自信息量爆炸以及获取知识极容易的现代,比春秋时期的同代人胜在具备全局目光,尤其是有战略的概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隔天,楼令参与谈判。
子庚见到楼令的那一刻,只能说是立刻意识到要糟。
晋国的很多人自以为了解楼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为晋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楚国不可能没有收集晋国高层的情报。他们所知晓的情况是,晋国近来的国策要么是楼令提议,不然就是楼令在执行。
楚国只需要知道一点,自从楼令成为晋国的卿大夫之后,晋国对待楚国变得更狠就行了。
双方互相问候完毕。
各自坐下之后,郤锜开门见山地说道:“贵国考虑得如何了?”
子庚要说话,听到楼令的咳嗽声。
声音吸引子庚看向楼令,只看见楼令笑得有些不太好猜。
“今天会面,是要正式确认吗?”子庚的意思是,是不是今天没有谈拢,不会有下一次会谈了。
楼令开口说道:“你们应该是了解我的。想来知道我很希望谈判破裂。”
为什么子庚看到楼令就心慌呢?因为楚国高层以为了解楼令啊。
晋国现在最大的鹰派就是楼令,非常要命的事情是楼令能够很大程度影响到晋国的其他卿大夫。
子庚沉默了一小会,说道:“我请求暂时停止谈判。”
郤锜想都没想,说道:“不行,今天必须给出结论。”
“中军将。”楼令笑呵呵地说道:“我以为可以接受暂时停止谈判。”
要是换作其他人,一定会让郤锜当场发飙。
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郤锜很奇怪地看向楼令,问道:“为什么?”
楼令答道:“想来楚司马已经认清事实,需要向楚子进行汇报。下一次再见面,若是楚司马再来,会答应我们提出的条件。”
子庚现在担任楚国的司马一职。
“一天,只给一天的时间。”郤锜给子庚下达最后期限。
子庚站来行礼,随后快步离开了。
等子庚走后,郤锜面无表情地说道:“不是要部分答应楚国的条件吗?”
“我也没有想到事情会是这样的发展。”楼令说道。
这是事实。
刚才,楼令从子庚身上看到了对自己的恐惧……,也不能说恐惧,用忌惮来形容更为合适。
能够让楚国的高层产生忌惮,本身就是一种威慑力。
“如果可以单独领导陈国和蔡国,符合原定的预期。”楼令知道郤锜现在心情有些不美丽,也清楚是什么。他笑呵呵地往下说道:“在中军将的指挥下,迫使楚国认清双方差距。这是以前的中军将所没有达成的成就。”
身在高位的人,几乎没有人愿意被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