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没了,刘备反倒是成了最大隐患,这是刘毅始料未及的事情,没想到一切来得这么快,这么突然。
现在见到刘备,已经没有之前的那种感觉。
两人之间仿佛隔了一层膜。
在彭城停留了两天,刘毅有事,刘备也忙,第三天刘毅就告辞,带着分来的钱粮,拉着糜竺往东海郡。
糜家支持刘备上位,之前答应刘毅的事情也没忘,依旧将家产投入到东海郡刘毅的势力范围。
当然这不是说糜家很讲信用,而是在离开徐州的时候,刘毅将太史慈拉到一边,简单的描述了两条安顿流民的方法。
一条,就是煮盐,晒盐。
农业时代,盐几乎和硬通货相当,干活的人,特别是干重活的人,都离不开这东西。
而这个时代盐产量不高,盐的质量也不好,而刘毅,虽说没见过养猪,但也见过猪跑,把过滤,煮盐,晒盐等等自己能想到的方法写下来,让太史慈带着人去海边,寻找专业晒盐的人一起研究,改进技术,共同开发盐场。
糜家身为徐州富豪,自然也要跟着投资一笔。
太史慈也没让刘毅失望,本着刘毅告诫,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去做的原则,太史慈到达东海郡沿海小镇之后,便抓了几十家盐户,统统没入官籍,让他们按照刘毅的吩咐晒盐煮盐。
头阵子第一批精盐产出之后,糜家不用催,就自己主动追加了投资,甚至还帮忙送来了管理人才,说是要扩大规模。
当然都是糜家的人,只是因为刘毅这阵子忙着收拾曹操,一直也联系不上,太史慈也没敢答应。
第二点,便是刘毅前一世学习的地理课程中的内容,基塘农业!
东海郡被淮河横穿,非常适合基塘农业生产,按照刘毅的规划,十万流民在东海郡东部地区划定出一个区域开荒,按照基塘农业的模式,种植粮食,桑树,开发鱼塘,养鱼,养蚕!
说起来简单,这却是最难的一件事。
毕竟在这个时代,开荒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幸亏之前从孔融那里借来了两万石粮食,糜家又投入不少粮食,按照刘毅以工代赈的方法,开荒参加劳动就发粮,开荒的事情倒也稳步推进,得益于后世基塘农业理念,糜竺第一时间就发现这个模式的优越性,愣是在刘毅回来的时候又追加了投入。
不过,这些投入还是太少了!
想要养活十万流民一直到明年收成,不能说是十分困难,只能说是根本不可能!
十万人,每天一睁眼,那吃喝拉撒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整个徐州只怕都未必能拨出这么多钱粮来养活这么多人。
刘毅一行人押着钱粮来到东海郡,总算让东海日益捉肘见襟的财政有所缓解,但,缺口依旧远远不够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