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张天望向离路边二十几米的简陋庙宇,庙宇是用木头搭建,做工粗糙,显然是赶时间搭出来的,连门都没有。
庙中间,用竹篾、草秆、杂草等,做了一个两三米高的神像。
神像下半身像人,有双腿,上半身则是蚂蚱的样子,栩栩如生。
上面编织的草还泛着青色,显然是刚做出来不久的。
张百万主动跟路边的一位农夫搭讪道:“老乡,这是干嘛呢?”
农夫见马车装饰豪华,有些腼腆道:“回贵人,我们在祭蝗神呢。”
张天暗道不妙,问道:“祭蝗神?可是为了除田里的害虫?”
“噫……贵人,可不能这么说。”农夫脸色一急,“那是蝗神的徒子徒孙,只是饿了,不得已吃些庄稼,不能叫害虫。”
“我们请了夔州城的举人老爷过来,写了祭文,请蝗神将他的徒子徒孙收回去。”
“待收成之后,再正式立庙,奉上三牲祭拜。”
张天脸色一沉。
果然,预想中最坏的情况来了。
蝗灾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人心,是迷信。
见到灾害不及时预防,趁蝗虫未成势之前捕杀。
反而在这里祭拜,指望那虚无缥缈的蝗神收了他们的徒子徒孙。
那后果可想而知!
张天迅速让AI查找了一些蝗虫的资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在后世,国内已经根治了蝗虫灾害。
偶尔看到蝗灾的消息,都是发生在非洲或者美洲等遥远地域,都是当吃瓜新闻看的。
根本无法体会到蝗灾有多可怕。
但有史记载,秦汉以来,及至明清,平均三两年就会发生一次蝗灾,规模有大有小。
最要命的是,蝗灾发生的时间,往往是在四到九月之间,正是“百谷长养成熟之时”,危害极大。
每当有蝗灾,往往就意味着饥荒、动乱、死亡。
很多时候,在史书上只留下短短的几句话:
“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
“是岁饥,人相食!”
但百姓也不是一开始就愚昧的,也想过无数种方法抗争。
但是,最终都是无力回天,只得屈服这种天灾,将之神化。
渐渐的,大家蝗灾与“修德”、“上天惩罚”联系在一起。
唐太宗时有吃蝗自责的故事,以示愿意承担失德之罪,莫连累百姓。
唐朝时的汴州刺史倪若水,曾公然拒绝御史灭蝗的指令。
并且还说:“蝗是天灾,自宜修德。刘聪时除既不得,为害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