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阶为嘉靖解释了一下,国初之时,太祖、成祖都是英察之主,怎么可能把部堂高官的任用交给臣子们呢?部堂高官的任命,都是操之于皇帝之手,凡是大臣的进用,概由皇帝以特旨全权简拔,谓之“特简”或“特授”。皇帝选用文职大臣时,通常自宫中降敕书至负责铨选事宜的吏部,吏部尚书须再以复奏形式请旨任命大臣。间或皇帝也径直召吏部尚书面授圣旨授命大臣某职。
所以从祖制来说,是没有廷推这个说法的。
廷推,又称“会推”系指大臣出缺时,吏部会聚有关廷臣推举若干名人选,提请皇帝择用。廷推正式成为朝廷选用大臣的规则,其实还是在成化时。
国初诸帝皆临朝理政,与群臣共商国事。大臣的任用,无不出自皇帝亲擢。正统之后,皇帝御朝渐少,然尚能不时召见大臣议政。大臣的进用,每每先由有关臣工举荐,而后皇帝再与近臣面议确定。成化时,宪宗沉湎于女色,极少召见大臣面议国政。
而且宪宗有口吃的毛病,故而无论是朝会还是召对都极少举行。原来的君臣面议显然更是不太现实,所以宪宗往往令阁臣和吏部商议好堪任官员的名单,由皇帝直接圈选即可,这样就免得宪宗尴尬了。
随后由于保举法的实施,更加促进了廷推的推广,国初曾实施保举法用人。洪武至宣德之际,文臣均可各举所知。正统年间是保举法盛行的时期,其时保举主要采取吏部会官举荐的形式。一般情况下,举主所荐官员皆被皇帝任用。应该说,后来廷推制度中皇帝择用大臣人选的步骤肇始于此。
所以徐阶梳理制度,认为廷推并非祖制,反而是圣裁,才是大明的祖制,这下就让李默很尴尬了,总不能说是嘉靖剥夺了他这个吏部尚书的权力吧?
嘉靖听完后,转头问李默道:“大冢宰,你怎么看?”
李默只得说道:“臣惟陛下命。”
嘉靖将杨博的奏疏取出来,说道:“这是杨博的奏疏,你们看看吧。”
几位重臣传阅了杨博的奏疏,杨博主要是举荐许论为兵部尚书的,其实重臣们早就知道杨博属意许论,但是此事嘉靖把杨博的奏疏拿出来,那就是别有深意了,至少说明嘉靖对于杨博的推荐是很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