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敬眼眶泛泪,带着一丝可怜与无助:“东厂人浮于事,奴婢难辞其咎,奴婢……必定严加整顿。”
弘治皇帝紧抿嘴唇,不愿再追究。
而谢迁早已按捺不住,忍不住开口:“陛下,此事重大,臣愿亲自前往一探究竟。”
是啊,粮食啊。
昔日,林蒙提及红薯,众人还不信。今时今日,新的主粮出现,有了前车之鉴,众人这才真正信服。
这主粮究竟如何,不亲眼目睹,怎能安心?
“臣身为首辅,理当亲自前往。”刘健沉思片刻,主动请缨。
他心中焦急万分,与其干等着,不如亲自去一探究竟。
“刘公、谢公年事已高。”沈文眼珠一转,心中一动。
若这主粮真的有效,今日之事必将载入史册。如此良机,谁先去,必将名留青史,如“翰林侍读学士沈文奉上谕,至西山观新粮”,想到自己能留名,沈文便热血沸腾!
刘公、谢公,你们年纪虽大,但史书上必然有你们的辉煌一笔。而我,未来的命运尚不可知,得先找个机会,留下自己的足迹。
吏部尚书王鳌和兵部尚书马文升也心动不已,正欲开口。
就在此时,有人站出:“粮食乃国之根本,这是户部职责所在。臣身为户部尚书,理应亲自查看。”
说话的,正是内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李东阳。
弘治皇帝环顾群臣,豪气干云地一挥手:“同去!摆驾。”
这一下,众人才终于安静下来。
其实,大臣们都不愿看到皇帝四处乱跑,就像弘治皇帝偷偷带着太子夜游一样,必须隐藏行踪,以免御史六科弹劾。
既然清流们会闹,老臣们如刘健等,往往也会尽力劝阻皇帝不要出宫。他们虽非清流,却也怕被人说成没有骨气,任由皇帝胡闹。当初成化皇帝在位时,内阁不敢阻止皇帝胡闹,结果被笑话至今,什么“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首辅万安,据说给成化皇帝进献了某种不可描述的药,因而时称“洗DIAO相公”,还有内阁大学士刘吉,外号“刘棉花”,棉花者,不怕弹也,无非是说他脸皮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读书人的嘴,最是刻薄,真是将成化内阁嘲讽得体无完肤。
在这古老的故事里,民间流传着无数读书人摇身一变,成了段子高手,他们绘声绘色地编织着关于那些纸糊的阁老、泥塑般的尚书们的八卦段子,这些段子如同春风吹过,传遍了大江南北。
然而,终于来到了弘治年间,风气为之一新。刘健等一代名臣备受敬仰,他们铭记着前辈的教诲,对自己的形象极为重视。于是,在许多时刻,他们都会挺身而出,以风骨之姿,劝谏皇帝远离是非之地,尽管弘治皇帝心中明了他们的难处,偶尔也会给他们一个台阶,默默点头,不做一声反驳。
然而,就在今日……陛下忽然宣布要出宫,竟然出奇地无人敢出声反对。
所有人都装作哑巴,仿佛在说:“下不为例,下不为例。”
只见弘治皇帝语气坚决地说:“摆驾,萧伴伴,你去准备……”
“陛下……”萧敬忽然想起一件事,赶紧提醒道:“听说西山那边,今日正是收土豆的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