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机处不仅办事效率更高,保密级别也更高。它简直就是密折制度的延伸。
各地的密折在交给雍正帝以后,如果雍正帝自己忙不过来,就点对点指定军机大臣草拟谕旨,称为“密谕”。再由军机大臣点对点发送上奏者。这封密谕便只有你知、我知、皇帝知,再无第四人知道。
其他政事、奏章也高度注重保密。在批复文件的封袋上,规定右书“办理军机处封”,左书“某处某官开拆”。如果是皇帝亲笔改定的谕旨,则在封袋居中处书写“传谕某处某官开拆”。负责领取文件的官吏也需要签字画押留存根,保密责任层层落实到人。
军机处设有专门的档案房,实行严格的归档保密规定,安排专职保密人员负责管理各类文件档案,这使军机处的保密工作几乎做到了无懈可击。
就这样,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军机处。雍正帝通过军机处真正的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将封建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而议政王大臣会议渐渐形式化直至被废止,内阁则成为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
设立军机处是清朝中枢机构的重大改革。它和奏折制度相结合,实现了天下庶务总归皇帝处理。
乾隆帝继位后,扩大了军机大臣人数,增加了军机处权力,各项制度也不断健全。乾隆时期,军机处承担的职责几乎无所不包,也出台了各种具体的规章制度。但乾隆帝仍然没有为军机处设专官和独立衙署,依然只有建议权而无决策权。
嘉庆时期,军机处被提高到了“平章军国重事”的地位。
慈禧太后时期,军机处和军机大臣的权力被逐步削弱。
宣统年间,清廷仿西方制度设立国会,运行一百八十余年的军机处至此被撤销。
据统计,清朝军机大臣共计一百四十七名,其中汉族七十三人,满族六十三人,蒙古族十一人。
下设的军机章京,即“小军机”,按规定为满员十六人、汉员二十人,共计三十六人,同样也是兼职,选用者必须是进士、举人或拔贡出身。为保密起见,军机章京不设书吏等具体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