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的统治非常不稳固。清朝统治者担心与外国人接触,会引起反清动乱,为此不惜实行严厉的海禁,迫使沿海居民内迁。另一方面,清朝皇帝们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拥有丰富的物产和优越的文化,不需要与外国进行贸易和交流。
这是他们实施闭关锁国的重要原因。
顺治年间,由于台湾明郑抗清力量的存在,清廷海禁措施相当严厉,先后颁布禁海令和迁海令,使沿海三十至五十里内荒无人烟。
这时,荷兰、英、法、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先后与清朝建立贡市贸易关系。
在台湾郑氏政权降清后,康熙帝下诏废止海禁,开海贸易。并针对海上贸易做出若干规定,比如不得违禁销售军火武器,违者照律处分。
这时候,西方国家开始在全球殖民扩张。尤其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首的西方商人,一直渴望打开中国市场。但在澳门等洋人聚集地,不懂礼貌的西方人经常聚众闹事,又在南洋一带引发多起涉及华人的惨案,这引起了清朝政府的警觉和反感。
乾隆下江南时,亲眼看到江浙一带的海面上,外国商船络绎不绝,且大多数携带火药武器。他担心会制造出第二个、第三个澳门。于是在1757年南巡回京后,乾隆正式?颁布实施“一口通商”政策,开始严格实行全面防范洋人、隔绝中外的闭关锁国政策。
根据一口通商政策,外国商船不得再进宁波,不得进入浙江海口,只能在广州口岸停靠通商,而且只允许英、法、荷、葡四国商船来华贸易。清廷为此设立了广州十三行,作为唯一外贸中介,负责管理外商的进出口业务,并监视外商的活动。
清廷还规定,外商只能在每年的九月至次年三月来华贸易,其余时间必须离开,且不得逗留中国过冬,不得外出游玩,更不得随意接触中国百姓。
为说服清政府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沙俄、英国等欧洲诸国纷纷派出使团来华磋商。
公元1762年,由于沙俄违背原定条款,接纳清朝逃犯并擅自加税,乾隆帝决定小惩大诫,下令关闭恰克图边市,撤回所有中国商人,停止与俄国的一切贸易活动,严禁商品走私。沙俄不得不主动向清政府示好,遣使赴恰克图谈判。
出于对中国北疆安全的考虑,乾隆皇帝同意谈判。双方使团的谈判重点集中在对中国皇帝和沙俄女皇的称呼上。经过为期数年的磋商,俄国屈服,双方重新签订了《恰克图条约附款》,结束了第一次中俄贸易禁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