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文景之治

烘炉记 一棹碧涛 8664 字 3个月前

词曰:

汉室初兴,四海承平,文景呈祥。看轻徭薄赋,劝农务本,省刑约法,德化八方。库廪充盈,黎民丰足,社稷安宁岁月长。炊烟里,有孩童嬉笑,老者安康。

政风清正贤良,引无数英贤共奋扬。念躬身节俭,慈怀天下,广开言路,国富民强。仁政流传,千秋传颂,盛世宏图始启航。凭栏望,忆辉煌过往,续写华章。

华夏历2517年,大汉王朝的天空阴云密布。吕后的离世,如同一场狂风骤雨,打破了宫廷原有的宁静。吕氏势力曾在吕后的庇护下权倾朝野,如今吕后一去,忠于刘邦的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皇孙朱虚侯刘章兄弟携手,以雷霆之势诛灭了吕氏的党羽。

一时间,宫廷内弥漫着紧张与不安的气氛,而最为关键的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由谁来继承皇位。当时吕后所立的小皇帝刘弘,经查明并非汉惠帝的后代,自然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于是,一场关于皇位继承人的暗中评估与较量悄然展开。

在对诸王和外戚势力进行了仔细的权衡之后,众人的目光最终落在了代王刘恒的身上。这位代王以宽厚仁慈着称,在民间名声颇佳,被认为是能够稳定朝局、重振汉室的合适人选。

当朝廷派出的使者快马加鞭赶到代国,向刘恒传达让他入京继承皇位的旨意时,刘恒却没有表现出预想中的欣喜,反倒是满心的疑虑与担忧。

代王宫的大殿内,气氛凝重。代王刘恒眉头紧锁,目光在属臣们的脸上来回扫视。

代国郎中令张武率先拱手说道:“大王,此事恐怕有诈。如今局势未明,这突如其来的皇位继承之说,或许是个陷阱。依臣之见,大王应以有病在身为由推辞,先观察情况的变化,再做定夺。”

张武的话音刚落,中尉宋昌却挺身而出,大声说道:“大王,臣认为张武大人此言差矣!如今吕氏已被诛灭,刘氏江山稳固。大王您宽厚仁慈,名声在外,这是上天赐予的良机,不应有所顾虑。”

众臣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刘恒静静地听着,心中的纠结如同乱麻。最终,他决定用占卜来决定这一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占卜的仪式庄重而神秘,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结果。当卜卦的结果呈现出来,是一个“大横”之象。卜卦人激动地说道:“大横所裂的纹路正当,此乃大吉之兆。预示着大王您马上即位做天王,将家族的伟业光大发扬,就像夏启延续夏禹那样。”卦师的解释让刘恒心中为之一动,天王,意味着比一般的王更高一级,这难道真是上天的旨意?

尽管有了这看似吉祥的占卜结果,刘恒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他深知,这一步踏出,便是生死攸关,容不得半点疏忽。

刘恒初步决定入京即位,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在向长安进发的过程中,可谓是步步为营。他先派舅舅薄昭,快马加鞭先到长安探听虚实。薄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怀揣着代王的期望和整个代国的未来,匆匆奔赴长安。

在薄昭离开后,刘恒每日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消息。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薄昭快马加鞭赶回代国。

“大王,长安局势看似稳定,陈平和周勃等大臣确实真心迎您入京。”薄昭的话语让刘恒心中稍安,但他依旧不敢完全放松警惕。

随后,刘恒带领着一队亲信,向着长安缓缓进发。每前进一步,他的心都悬得更高。当距离长安城五十里的时候,刘恒停下了脚步,他转过头,对着属下宋昌说道:“宋昌,此次就由你先进城探路。”

宋昌领命,拍马向着长安城疾驰而去。

长安城外的渭桥边,丞相以下的官员们早已等候多时。他们翘首以盼,心中同样充满了期待与紧张。

马蹄声由远及近,宋昌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官员们纷纷向前,脸上露出恭敬的神情。

“代王派我先来,不知城中情况如何?”宋昌高声问道。

丞相陈平连忙上前,拱手说道:“宋大人放心,一切皆已准备妥当,只等代王入京。”

宋昌肩负着重大使命,快马加鞭赶往高陵回报刘恒。一路上,他的心情如同疾驰的马蹄,急切而又充满期待。当他终于见到刘恒,将京城的局势和群臣的拥戴一一道来,刘恒的心中泛起了波澜。他深知,这一步踏出,将决定他和代地的未来。

刘恒决定踏上前往京城的征程,他的队伍行进至渭桥,群臣早已在此等候。他们以臣礼拜见刘恒,刘恒亦谦逊回拜,尽显仁厚之风。然而,此时的气氛却并不轻松,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各自的思量。

太尉周勃走上前来,进言说:“要求赐片刻时间秘密禀陈。”宋昌挺身而出,朗声道:“要是太尉所陈的是公事,就请当着众臣的面奏;要是所陈的是私事,王者是无私的。”宋昌的话语坚定而有力,让周勃微微一怔。周勃犹豫片刻,最终还是跪着送上了天子玉玺。

刘恒望着眼前的玉玺,心中感慨万千。他辞谢说:“请到京都代邸再议。”他的目光深邃而谨慎,深知这皇位的分量之重,不可轻易决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心的刘恒终于在陈平等众大臣的拥戴下,进入了代邸。代邸内,气氛凝重,众人都在等待着刘恒的决定。刘恒西向两次辞让、南向三次辞让,在五让天下后,终于同意即皇帝位。每一次的辞让,都并非作秀,而是他内心真实的挣扎和对责任的敬畏。

在决定即位后,刘恒并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他深知,京城的局势错综复杂,想要坐稳皇位,必须步步为营。他首先想到的是自身的安全,于是让刘兴居清理宫掖,确保万无一失。刘兴居领命而去,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

经过一番仔细的清查,刘兴居回来禀报一切妥当,刘恒这才住进了未央宫。这座宏伟的宫殿,从此迎来了新的主人。

汉文帝入京时,仅带宋昌、张武等六人。他们是刘恒最信任的心腹,也是他在这风云变幻的京城中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

即位后的汉文帝,下定决心要尽快整合皇权体制,以恢复和加强国家政权的运转能力。他深知,得到皇位不易,巩固皇位更是艰难。他首先任命宋昌为卫将军,张武为郎中令。宋昌负责守卫皇宫,张武则守护京城。他们二人如同刘恒的左膀右臂,从根本上保证了汉文帝的人身安全。

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汉文帝一一赏赐、封官晋爵。陈平被加封为丞相,周勃也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和更高的爵位。这些功臣们感激涕零,誓言为汉文帝效忠。

同时,汉文帝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公恢复了爵位和封地。那些曾经遭受不公待遇的王公们,对汉文帝的仁德感恩戴德,纷纷表示愿意拥护新帝。

对于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汉文帝也没有忘记他们的功劳。他分别赏赐、分封,让他们感受到新帝的宽厚与仁慈。

除了用拉拢的手段巩固自己的权势外,打击重臣也成为了他巩固统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这众多的重臣之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大功臣周勃。

周勃,这位因拥立文帝有功的大臣,在朝堂之上颇具威望。然而,或许是功绩带来的自负,每次退朝后,他出来时总是一副骄横之态,那模样,似乎全然不把新帝放在眼中。

而文帝刘恒面对周勃的骄横,起初却表现得更加有礼,每次都目送他离去。这让朝中的大臣们心生忧虑,纷纷进言劝说文帝,不该对周勃如此重礼,这般作为实在有失君主的身份。

刘恒听进了这些谏言,从此之后,他的神色变得越发严肃庄重,帝王的威严逐渐展露。而周勃也敏锐地察觉到了文帝的变化,内心的敬畏日益增加。

周勃的属下见此情形,深知危机四伏,赶忙提醒他:“大人,您如今功高盖主,这般行事,怕是会引火烧身啊!”周勃听闻,犹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过来。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辞去右丞相的职务,以表退让之心。汉文帝刘恒见此,很快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丞相陈平谢世。文帝思来想去,权衡再三,又任命周勃做丞相。然而,这一次的任命仅持续了十个月,文帝便再次动了心思。

当时,众多的列侯都居住在长安。他们的存在,给京城的粮食供应增添了沉重的负担。为解决这一问题,文帝下诏命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即使朝廷恩准某些列侯留在京城,也要求他们将自己的儿子派到封国去。

但诏令下达后,很多人却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留在京城,不愿意离开这繁华之地。这一局面让文帝刘恒龙颜大怒。他心想,必须有人带头做出表率,才能打破这一僵局。于是,他的目光落在了丞相周勃身上。

文帝以列侯归封国为借口,免除了周勃的相职。周勃无奈,只得接受这一决定,离开京城,返回自己的封国。

然而,命运的波澜并未就此平息。不久之后,有人向朝廷举报周勃身披盔甲,怀有谋反之心。文帝闻之大怒,当即下令将周勃抓捕入狱。

身陷囹圄的周勃,此时才真正感受到了恐惧和绝望。他深知,谋反乃是大罪,一旦坐实,不仅自己性命难保,还会连累家族。在这危急关头,周勃赶忙通过帝舅薄昭向文帝说明自己惧祸才束甲,绝无谋反之心的实情。

文帝刘恒在听闻薄昭的转述后,心中也泛起了一丝犹豫。他深知周勃对自己的拥立之功,也明白周勃或许并非真有反意。于是,他下令重新调查此事。

经过一番仔细的查证,并没有发现周勃谋反的确实证据。最终,文帝决定释放周勃,还他自由之身。

走出监狱的那一天,周勃望着天空,深深地叹了口气。他回想起自己这一生的起起落落,从功臣到被猜忌,从位极人臣到险些丧命,心中感慨万千。

未央宫的夜晚,风悄然拂过,却吹不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与凝重。汉文帝刘恒在烛光摇曳中踏入这座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宫殿,他的眼神坚定而深邃,心中却如翻涌的江海,思绪万千。

深知军权乃最大权力的刘恒,在入宫的当天夜里,便果断下令。“宋昌听令,朕命你为卫将军,务必镇抚好南、北二军,不得有丝毫疏忽!”宋昌跪地接旨,“臣定不辱使命!”随后,刘恒又看向张武,“张武,朕命你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若有异常,立即来报!”张武抱拳,“遵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安排好宫中防卫,刘恒的目光变得更加冷峻。相关部门在他的授意下,分别诛杀了后少帝及其三个弟弟于他们自己的府第里。血腥的气息在暗夜里悄然蔓延,却也为刘恒的皇位铺平了道路。

新帝回到前殿,连夜颁布诏令,大赦天下。然而,刘恒心里清楚,自己在汉廷并无雄厚的政治基础。在那些宗室眼中,他不过是个“摘桃派”,仅仅依靠着一批老臣的拥戴才登上了这皇位。如今,他所面临的是不断壮大且日益骄横的诸侯王势力,稍有不慎,这刚刚到手的皇位便会摇摇欲坠。

烛光下,刘恒紧锁眉头,思索着应对之策。“朕必须采取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方能巩固这皇权。”他喃喃自语道。

华夏历2518年正月,阳光初照大地,给寒冷的宫廷带来了一丝温暖。文帝刘恒立长子刘启为太子,同月,立窦氏为皇后。这一系列的举措,既是为了稳定朝局,也是为了向天下昭示自己的正统地位。

十月,秋风渐凉,文帝再次出手。他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组成新的中央权力核心。那些随新帝入朝的官员,有的也因功官至列卿。一时间,朝堂之上,新的政治格局逐渐形成。

然而,刘恒明白,仅仅依靠朝堂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对于诸侯王,他既要安抚,又要防范。除了保留旧有的诸侯王之外,汉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诸侯王。

同年十二月,寒风凛冽。文帝刘恒立原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徙封原琅邪王刘泽为燕王。旨意传出,各方诸侯心思各异。

刘遂在自己的王府中,听着诏书,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新的封赐让他地位提升,另一方面,他也深知这背后文帝的深意。“这刘恒,究竟是真心还是假意?”刘遂暗自揣摩。

而被徙封的刘泽,在前往燕国的路上,也是思绪万千。“新帝此举,是对我的拉拢还是防备?”

在这风云变幻之际,文帝又立刘遂之弟刘强为河间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一时间,诸侯并立,局势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

不久之后,文帝再次下令,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又徙封为淮阳王,后徙封为梁王;刘参为太原王,后徙代王;刘揖为梁王。

在这一系列的封王举措中,刘恒巧妙地平衡着各方势力。他一方面给予诸侯们一定的权力和地位,以安抚他们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诸侯的控制和监督。

宫廷之中,刘恒日夜操劳,关注着天下的一举一动。窦皇后看着日益消瘦的文帝,心疼不已。“陛下,您也要保重龙体啊。”刘恒握住窦皇后的手,“朕肩负天下之重,怎能有丝毫懈怠。”

而在诸侯的封地,各位诸侯王也在暗中谋划。有的试图扩张势力,有的则在观望局势。然而,文帝的智慧和手段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在这微妙的平衡中,大汉王朝暂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汉初,高祖刘邦汲取强秦速亡之教训,推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之策,意在使百姓从战火的创伤中恢复,国家从废墟中崛起。

然而,这一政策在带来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对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起了催化作用。诸侯们在自己的封国里日益坐大,拥兵自重,开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汉文帝刘恒的即位,使得本就复杂的局势更加波谲云诡。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刘氏宗室内部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刘恒深知,要稳固自己的皇位,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一日,朝堂之上,文帝神色凝重,他望着阶下的群臣,大声说道:“朕决意废除‘收孥连坐法’。从今往后,一人犯罪,家人不再收为奴婢,各种株连之法一并废除!”此令一出,群臣哗然。有老臣颤颤巍巍地站出来,拱手谏言道:“陛下,此法乃祖制,沿用已久,贸然废除,恐生乱啊!”文帝目光坚定,朗声道:“朕意已决!此旧法严苛,有悖仁道,今当改革,以安民心!”这一举措,无疑是对旧传统的大胆否定,对成法的勇敢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