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新的开始

春暖花开。今年是大宋朝又一次改天换日。

现在是元佑九年,只是元佑这个年号终究没能走完。新任职的翰林学士曾布上书改年号绍圣,赵煦准奏。这个年号有其政治含义,赵煦要承继他父亲神宗的遗愿,以新法治理国政,这是在向天下人表明朝廷的立场。

赵煦宣章惇觐见入对,以章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准备推行新法,大宋朝准备它的又一次急转弯。

赵煦诏章惇入对不过是个过场,当他决定用新法,内心已是有几个人选。

赵煦对章惇其实有感激之情,神宗驾崩前已不能说话,由谁继位总得有个人大声说出来。章惇以门下侍郎的身份直接在纸上写下了赵佣(赵煦原来的名字),神宗看后点头,这的确是首倡。

当年,高太后对蔡确“社稷之臣”之说深恶痛绝也是源于此。作为章惇当时的地位,是比不过左右二相(蔡确、王珪)的,那两个人更应该主动站出来挑明这事。勇敢站出来的是章惇!

章惇拜相,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政事堂尚书右仆射是空缺的。大宋政事堂以左右二相为尊,章惇兼了门下侍郎,又没有尚书右仆射,事实上可以说章惇是独相,大权在握的独相。

章惇为人黑白分明,这是他的优点也是缺点,但其才能不容置疑。

旧党司马光入朝拜相,章惇迁知枢密院,在弃守西北四寨上章惇和司马光就发生激烈冲突,作为军事主官,他是有这个权利的。没有他的赞同,这事很难推进。

新旧两党廷议王安石的免役法。这场朝堂大争论,新党最先站出来的人又是章惇,那场争论,连范纯仁和苏轼这些深受新党排斥的旧党人也没站在司马相公这边。加之李清臣等人,实则新党是取得这场辩论优势的。

当旧党通过弹劾人把他赶出朝堂,章惇的确在殿前失仪,这也直接导致他被罢相外出。

政治就在于一旦身居高位,人和事往往搅合一起很难区分。旧党掌握的台谏大范围攻击章惇的时候,哪怕道德属性极高的范纯仁也保持了沉默,那个时候范纯仁和苏辙一样也是谏官。范纯仁是支持归还西夏四寨的。

章惇上台,新党很多原来的中层官员回朝就是台谏,和当年司马光回朝如出一辙。

章惇想做的更多,要新法尽快重新上路,他需要台谏攻击还在朝的旧党成员,同时他也得扭转整个朝堂风向。章惇想到的是重修《神宗实录》,他必须把当年王安石熙宁变法捧上神坛,这实则是一种思想统一。大宋的朝堂从来不是一言堂,你要办事得掌握好舆论。

新党为首的政事堂,关于这事没有什么争论,包括赵煦本人也希望他父亲神宗的评论应该更高,不该是现在实录里的样子。历史记录这个时候是能装裱的。只是谁来操作这事,谁来主编这部史书,政事堂争论很大。

翰林学士曾布鼓吹重修实录,按说,由他来主持最是合理,章惇非常犹豫。曾布是新法的追随者,但当年王安石罢相也有他的一份功绩,章惇更希望一个更为坚定的新党成员来做这件事。更为重要的是这也事关他本人地位,曾布一部史书大成,加上原有的地位,是有可能对章惇形成威胁的。

修史这种事现在看来似乎是小官,那是因为现在政策制定这些和史录是分开的,大家只是从史录里寻找得失。但是在当时,修史几乎就是制定政策走向,特别是这个时段,朝堂是打算重新启用新法,《神宗实录》几乎能成为治政方略。

章惇推举了一个人,中书舍人蔡卞。蔡卞文采自不必说,哪一个进士不是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何况他一手书法都能传天下。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最得王安石看重的人。蔡卞也是对颇多争议的《青苗法》最坚定的支持者。

章惇另外想调用的几个人中有两个相对特殊,一个是李格非,一个是潘易岭。这两个人更归于旧党。(对于中下层官员,大家都有倾向,其实真的不必过于归集,更无需逼迫他们去做个选择。那些想做大事的自然会跳出来自己选。)

李格非一直在中枢,其文章策论本就扬名于世。要不他也不会得苏轼另眼相看。

潘易岭在西北战略和茶马司调整的主张事实上是偏于新党的。实际,当时潘易岭从开封调职茶马司,就是因为他在西北战略上持不同旧党的态度。

章惇知道这几件事还有一个原因,他的儿子章援。章援和潘易岭是同科进士,还是贡举第一名,苏轼点的。章援的官途很平淡,他虽然是苏轼点中的贡举第一名,同科之间却若即若离,他的身份也决定他在元佑年间不会多言。和他交集算多的就是潘易岭。潘易岭入仕,以他年纪本来就是想去地方做点实事,章援虽然入中枢秘书郎,一样不多提主张,做点自己份内的事。

……

这是大宋朝堂一次大调整,许将回朝以吏部尚书任尚书左丞,这个人是赵煦调回来的,他称不上完全意义的新党,很多主张偏于新党,籍贯福建。南方大部分士子的政治倾向上都偏于新党理念。

蔡卞迁国史修撰,组织重编《神宗实录》,中书舍人由另外一个还朝的林希代替。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人回朝了,蔡京权户部尚书。

户部在元丰改制后就是大宋的钱袋子,蔡京的回朝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新法势不可挡,新党需要这个位置来调整朝廷的收支。新党财政理念积极进取拓开财源,也需要户部来确定治政调整后的财务状况。

开封蔡家门庭若市,蔡京本就做过开封府尹,在任内也是称职,这次总算告别贬谪生涯,重回大宋中心开封这个舞台。

政事堂最后通过的是以新党黄履为御史中丞,李之纯贬谪地方知州,台谏的最后一环补上。

元佑九年,应该说现在是绍圣元年。这轮调整下来,新党全面掌权。大宋朝这艘巨船正式开始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