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状元诸葛亮

完成了册封皇后甄宓并同娶四名贵妃的婚姻大事后,华朝皇帝张循于太平五年(198年)七月初亲自主持了华朝历史上第一次科举的殿试考试。

这不仅是对人才的渴求,更是对全天下宣告一场前所未有的人才选拔方式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将打破原有的官员互相推荐制度,给寒门士子提供了一个公平考试做官的机会。

尽管张循对许多主动投降归附的官绅士族采取了宽宏大量的政策,允许他们戴罪立功,但那些罪大恶极的士绅终究难逃法律的制裁,他们的亲戚朋友也因此失去了做官的机会。

这样一来,新生的华朝官员人数缺口变得尤为明显。张循深知,仅凭记忆找到的那些汉末三国文臣武将,远远无法满足国家的需求。因此,摒弃举孝廉推荐制度,开放科举考试,从广大的寒门士子中选拔人才,成为了大势所趋,也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一步。

尽管张循已经下令各地开设的小学、中学、大学,但培养周期较长,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科举制度成为了目前华朝快速选拔人才的最佳选择。

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县试、郡试、州试、殿试,每一级都由张循亲自指导各科学术大师统一出题,内容涵盖儒学经典、诸子百家以及时政考察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考察考生的学识与见识。

县试与郡试采用得分制,只有超过60分的考生才能过关。通过县试的考生被称为童生,相当于后世的小学毕业生,可以从事一些简单的文字工作和算数任务;而通过郡试的考生则被称为秀才,相当于高中毕业生,有资格成为官府或国企的普通吏员。

州试摒弃得分制,转而采用排名制,依据各州总人口及当年报名人数,精心筛选出前10%-20%的佼佼者,赐以“举人”之名,相当于大学生,举人可直接被授予九品官职,踏上仕途。

各州举人到首都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根据全国总人口及当年报名人数再次筛选出前5%-10%的精英,赐予“进士”的荣耀,且为确保各州人才均衡,每州至少要确保有一名进士,他们可以被直接授予八品官职。

进士中的前十名还要接受皇帝的亲自面试,通过皇帝的出题考察,最终确定出前三名:第三名为探花,第二名为榜眼,第一名为状元,他们均可被授予七品官职,起步就是县令或与之相当的职位。

科举考试以后将每年如期举行,不限年龄,广纳贤才。然而,为了避免出现终身考试、成为考场钉子户的现象,张循深思熟虑后,立下规矩:每位考生在每一级别的考试中,最多仅有三次机会,若三次未能通过,则无缘再试。

这一规定,既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避免考试资源浪费,也激励了考生们珍惜每一次机会,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