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造船业发展其实是比较快的,不过这种现象在正常国家都是如此,就算奥斯曼和远东帝国通过一定的改革,造船业也取得了不俗成绩。
但是自由化经济在军事产能扩张上显然无法和东非这种计划经济对比,说不好听点,东非的计划经济在战争爆发时稍作改动,和战时经济基本没有区别。
也幸好东非计划经济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全国工业化水平,如果真像苏联前两五年计划那样以发展国防工业为核心,那东非的计划经济基本上和战时经济没有太大区别。
毕竟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初期,面临的外部环境比东非恶劣百倍以上,虽然都是准备战争预防西方武装干预的。
东非没有这样的烦恼,自然不会围绕国防工业为核心制定五年计划,虽然说二五计划中,东非国防工业是重要发展目标,可占比绝对达不到苏联那种程度。
这一点从东非工业投资上就可以看出,在二五计划期间,东非至少有百分之四十的工业资金要用于轻工业发展,再去掉一批和国防工业不相关的重工业以后,真正用于发展国防工业的资金实际上并不算多。
主要是国防工业和重工业牵扯比较深,界限模糊,就拿拖拉机制造业来说,拖拉机制造厂是能生产坦克的,但当下东非二五计划中拖拉机制造业属于绝对的民用工业,除了能提高东非国防工业水平以外,同样能对交通,运输,农业等和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产生重大有利影响。
对于东非的经济制度,埃里希也是略有耳闻,没有什么好指摘的,毕竟在外界看来东非是莱茵皇室的私有物品,本质上是通过殖民掠夺建立起来的国家,而不是苏联那种自下而上推翻原有社会秩序建立的国家,所以东非虽然是计划经济国家,却并不会像苏联那样引起域外国家仇视。
反而布鲁斯对东非军工造船业的描述引起了埃里希的极大羡慕,他说道:“如果帝国海军也能像东非这样,获得优渥的资源,那地中海东部早就成为帝国海军的自留地了!”
在埃里希看来,东非海军的自主权极大,不像奥匈帝国海军那样受到各方势力的严重制约,虽然匈牙利议会是海军经费的主要拦路虎,可没有匈牙利议会,陆军方面同样会压制海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