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五章 两宫:竟有人结党?好贼子!

拿起来一看,赵煦就知道,这次他钓起了双尾。

赵煦合起奏疏,将之丢在案台上,气呼呼的说道:“这些御史,都在做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太母、母后,再看看这本弹章!”

“叫他们议论惠信僧如何处置,他们听不懂吗?”

“那个侍御史弹劾开封府也就罢了!”

“这个监察御史,怎么敢议论父皇的德政的?”

“谁给他的胆子越权言事?”

“监察御史只能监察百官何曾能谈论朝政、法令,而且还是父皇的德政?”

两宫对视一眼,然后拿起了赵煦丢下的奏疏一看。

脸色也都变了。

因为,这个叫王岩叟的监察御史,满篇没有一个字提及对惠信僧的处置。

而是在那里大谈特谈,先帝将一般犯人流放改为刺配本地本乡的事情。

而且,大放厥词!

居然说什么——窃见诸州自行就配法以来,民间多苦凶徒骚扰之患,缘其人皆是狃于为恶,无所畏惧,不复自新之人……

什么意思?

向太后首先不干了!

你在指责先帝的德政乃是害民、残民、虐民之法?

所以是在影射先帝乃是昏君?暴君?

反了!反了!

赵煦在这个时候,却悠悠的说了一句话:“这两个御史,皆不言其本该言之事……反而攀咬他人,甚至对朝政法令,指手画脚……”

“乃至于隐约可见,对父皇德政之嫉恨诅咒之心……”

“他们会不会在结党啊?”

两宫先是一楞,然后就都喘息起来。

结党是文臣的大忌!也是大宋始终防备的事情。

不要看坊间舆论,什么新党、旧党,说的热火朝天。

实际上,只要在朝中的大臣,私底下稍微往来密切一点,就可能被人告发、检举甚至招来御史的弹劾!

而且不止于此。

为了不让大臣结党,历代赵官家们都苦心积虑的想方设法的给这些人添堵、使绊子。

异论相搅、大小相制的手腕,更是都被玩出花来了。

最典型的就是新党了。

熙宁时代的新党,何其团结!

现在呢?

王珪和蔡确早就反目就不提了。

章惇、曾布、吕惠卿这三个人的关系,谁能说清楚?

反正,曾布和吕惠卿是势同水火了。

而章惇看着似乎还能和这两个人有说有笑,但实际上呢?

赵煦是清清楚楚的——绍圣时代,吕惠卿回京述职,章惇数着日子,想方设法的要赶他走。

曾布在朝,也始终和章惇不对付。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人的关系,难道是他们自己破坏掉的?

答案是,皇帝在背后使坏啊。

大臣们也心知肚明,只能配合着皇帝演戏,演着演着,自然也就演出仇来了。

最好的例子,就是赵佶时代的蔡京和其儿子父慈子孝的典故了。

新党被拆的七零八落,旧党呢?

元佑时代,旧党大分裂,蜀党、朔党、洛党互相指斥对方。

最后胜利的朔党,因为太过激进,也太过无能,被范纯仁、吕大防赶出朝堂。

这其中,未尝没有太皇太后在背后推波助澜。

对赵官家们来说,制衡并防止大臣结党,架空自己,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

而朝臣们,也基本都接受了这个潜规则。

他们会主动和其他人制造矛盾、问题。

比如说,富弼当年在朝堂上骂自己的岳父晏殊是国贼。

也比如说,王安石、王安国、王安礼三兄弟的政见完全不同。

王安国甚至和王安石因为政见不相往来。

还比如说,韩绛、韩维、韩缜三兄弟政见各异。

所以,在大宋皇室眼中,朝臣结党不是小问题。

因为敢结党的人,必然有着极大的政治野心。

现在御史台的两个御史,有结党的可能性?

再联想到他们的举动,两宫不得不怀疑他们结党的目的很不单纯。

“好贼子!”太皇太后的脾气首先就没有稳住。

当今便要叫粱惟简去传旨。

向太后连忙拉住她:“娘娘,且不急,且再看看,还有没有同党!”

对向太后来说,她本来还只是讨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