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 司马光之死(2)

司马光那里知道赵煦心里这些弯弯绕。

他一听赵煦的真诚表态,当即就放下心来。

君王是没有必要骗臣子的。

尤其是一个要死的老臣。

所以,必是真诚的肺腑之言。

于是,他激动的说道:“陛下圣明,天下有幸!”

对司马光这样的人来说,反战、和平的思想钢印,早已入脑。

倒不是他就是个投降派。

而是他认定了大宋是打不赢,就算打赢也得不偿失。

这是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不断固化下来的东西。

所以他们会固执的将这些东西,视作真理。

这样的老人,赵煦在现代也见过不少。

老实说,司马光在其中并不突出。

司马光却是抓着赵煦的手,动情的说道:“愿陛下能始终如一,如此,天下幸甚,百姓幸甚。”

赵煦颔首:“相公放心,朕会记住的。”

司马光更加感动,只觉此生能遇如此明君,已再无遗憾!

赵煦瞧准时机,趁机问道:“相公于国事,可还有什么忠告要给朕的吗?”

司马光吁出一口气,看了看在门外的那些宰执。

他倒是想趁着这个机会,将自己对王安石新法的不满,全部说出来。

可是……

有用吗?

今时早已不同往日,在韩绛这个传法沙门(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推荐韩绛接任,吕惠卿辅之,所以当时的人称韩绛为传法沙门,吕惠卿为护法善神)的主持下,朝廷通过调整新法的条例,已经让民间的不满大大减少了。

至少,三等户以下的百姓,现在对新法已经无感。

而在朝中,连外戚勋臣,现在都已经不谈新法的危害了。

所以,司马光很清楚,他现在再提王安石新法的危害。

不仅仅会惹人厌,也不合时宜。

甚至,可能会导致对新法的议论,从水面上浮出来。

卧病这几个月,司马光可没有闲着。

他一直有在监督司马康的《汴京义报》的舆论导向。

所以他清楚,现在朝野内外,对于新法的讨论,已再次成型。

那些奸臣小人,之所以不敢光明正大的讨论、吹捧、歌颂王安石。

仅仅是因为顾忌两宫的态度而已。

可私底下,每天都有人想方设法的想要写信去江宁。

甚至,还有过去,曾被他看好的旧党俊杰,如今居然也在暗戳戳的找着门路。

所以一旦,相关讨论公开化。

官家一听,王安石是先帝所信重的宰相。

难免就会好奇,一好奇,将其招入京城对问。

以官家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性格。

王安石是很有可能蛊惑君上,将新法的邪说,灌输给这位寄托着君子正人,众正盈朝希望的少主的。

那样的话,就太悲哀了。

所以,绝对不行!

绝不能做这种蠢事!

这样想着,司马光就将到嘴的话咽了回去,他握着赵煦的手,深情的道:“老臣枣膏昏钝,于天下事,所知也只是老生常谈的那几句话。”

“诸葛武侯,当年上表后主,泣血而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前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

“老臣惶恐,唯愿陛下将来临朝,亲贤臣,远小人。”

嗯,尤其要注意,王安石的那些门生、故旧。

点名吕惠卿、章惇!

只是他不能说!

只能暗示,只能希望,等过些年,官家亲政了,能保持如今的贤君明主之风。

不要重蹈熙宁的祸患!

赵煦点点头,道:“相公之言,朕记住了。”

亲贤臣远小人,重点在于,谁是贤臣,谁是小人的评判标准在谁手中!

而有着汴京新报在手,马上又能接收汴京义报这个在士大夫官员群体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小报。

那么,只要赵煦不犯众怒,每次都精准定位一个群体。

谁是贤臣,谁是小人,岂非一目了然,不言而喻吗?

司马光见状,大受鼓舞,振奋不已,继续道:“此外,为君者,当注重民生。”

“而民生,不过两者,足衣、足食!”

“孔子言,仓禀足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而天下财富,自有定数,官取多,则民得少。”

“今大宋之弊,在于官府所得太多,百姓所得太少!”

“愿陛下将来临朝,轻徭薄赋,让利于民,与民休息,如此社稷安稳,天下太平,四海无事!”

这是司马光这一派的理念,也是中古时代的儒家思想的典型理论。

而赵煦等的就是司马光的这一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