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种状况,是国家的配套政策,在改革中没有配属到位,并不单单是哪一个人的错。
但锅既然留下了,那么自然要有人来背,官场的事情就是这样的。
“郑侍郎,春耕已经开始了,您看是不是要……”
含嘉仓的监仓御史不动声色说道。
“伱有什么高见呢?”
郑叔清皮笑肉不笑的问道。
“青苗时,我们便去收购粮食,免得节外生枝。到秋收的时候,自然可以收到一部分。”
那位监仓御史小心翼翼,发现郑叔清的眼神不善的盯着自己,心中一阵阵打鼓。
“本官一文钱都没有,所购粮秣,都要先向朝廷请款。你告诉本官,朝廷一粒米都没有看到,要怎么把这笔钱批下来?”
郑叔清赤红着眼睛,盯着这位跟自己“坐一条船”的仓库管理员问道。
“或可用和籴法,在洛阳高价收粮。”
监仓御史继续建议道。
所谓和籴法,就是官府在粮价低的时候,以高于市场价一两成的价格收购新粮入库。这个办法的历史很悠久了,起到的作用,也是立竿见影。
但是,这样也不是没有问题。
一来,使用和籴法,无可避免的要推高洛阳本地的粮价,甚至是整体物价。洛阳本来就因为运河线路改道而失去了从前中转仓储的地位,现在官府又出来高价收粮,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洛阳粮价暴涨!
看到粮价涨了,世家大户们会立刻放出粮食抑平粮价么?
不不不,他们要做的,就是捂粮惜售,把粮价推得更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以洛阳的政治地位,要是发生这样的事情,郑叔清觉得自己这个户部侍郎也当到头了。
这踏马都是些什么馊主意啊!
正在这时,郑叔清的下仆匆匆赶来,将一封很厚的信交到对方手中。
“好!终于来了!”
郑叔清大喜,连忙往粮仓内的办公区域走去,他已经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安排在了这里。虽然并没有什么卵用,但起码向朝廷宣誓了自己的态度,是要与含嘉仓“共存亡”。
屏退下人之后,他急急忙忙的拆开。
一口气看完,郑叔清长叹一声。
此子真是恐怖如斯,他日必取李林甫而代之!
方重勇在信中提出了三招!
第一招,方重勇将其称为“见钱法”,原理也很简单。
鼓励汴口那边的商人,将粮食运到含嘉仓的渡口,然后,便可以只身奔赴长安,拿着官府开具的文书,到长安的司农卿衙门拿到粮食的货款!
这年头,大宗交易都是以实物为主。现在这条商路,都是商人们将粮食运到汴口,然后拿到财帛。
理论上他们是把粮食送到了就要返回,但实际上,这条线路,他们是不可能空跑的。
一般都是拖着财帛去洛阳,特别是去长安,在那边购买西域来的稀罕货物,再沿着运河南下。
方重勇前世出租车司机把客人送到火车站,也希望能在火车站接一个客人免得跑空路。这样的思维,在后世是非常普遍的,这个年代也是一样。
见钱法的好处,就在于商人只需要水路把货运到洛阳就好,然后去长安取财帛,去那边的东市西市采购,最后把货运走就行了。
中间少了一道“押送财帛入关中”的必要手续。
省了这么一大段,节省的钱可就老了去了!而从汴口运粮到洛阳,一路走水,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并不费事。
所以含嘉仓收粮价只需要比市场价稍稍高一点甚至是持平,就可以保证不断有商人前来运粮。
更重要的是,这种手段,是“随开随销”,并不需要提前向朝廷请款,仅仅这一项,就解决了郑叔清面临的一个大麻烦。
如果说第一招是以市场手段解决问题的话,第二招就妥妥的是行政手段了。
第二招说简单也简单,概括一下就是“配额到户”。每一户交的粮食,都有一部分必须要入含嘉仓。这一招好不好用另说,大体上,多少能收上来一些吧。
除了行政手段外,方重勇还提出第三招,就是以铜钱为贷款,春耕前借贷给农户,然后秋收的时候,还租就必须还粮食,必须运到含嘉仓来还贷。
他在信中说,这三招可以分别使用,也可以配套使用,就看含嘉仓需要储存多少粮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