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武帝也在慢慢老去,那时候俞参还是个青年,后来的武帝老眼昏花,也是辨不出忠奸,俞参脾气倔,忠言逆耳,年龄大的皇帝听不得这些,那一段日子算是俞参朝堂上低谷期的时间。
直到后来永安帝上位,新官上位三把火,永安帝当时还是意气风发,没有现在这般仁慈。
下手在当时还算狠辣,够果断,够决绝,说杀就杀。
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受到俞参的教导最多,虽然俞参不是太傅,但当时可是坚定的太子党。
大褚的国本之争在武帝期间最为残酷,因为武帝在后期估计有些老年痴呆,罔信奸臣。
俞参以及一众太子党硬生生帮助永安帝即位,其余的皇子……
呵呵,虽然没有死伤的例子,但是现在都是些清闲王爷,没什么实权。
永安帝即位后,重用了自己党派的人,其中就包括俞参,甚至派往襄州做布政使。
但皇帝总要成长,在位多年后,永安帝也开始平衡朝堂上的党派争斗,当初跟着自己的那一批人也没有像以往那般重用,防止朝堂权力颠覆问题。
又因为俞参这种真正的清流太少,占据的位置又惹小人眼馋,朝堂上进的谏言多了,永安帝出于多方面考虑和压力,俞参的布政使位置还是撤了下来,后来俞参一气之下辞官回乡。
永安帝想挽留都挽留不及,俞参对他而言几乎是半个老师。
老师想走,他也不再多留,只是赐予俞参那道金牌,并将布政使应有的养老俸禄按时发放,时不时往书院投点钱这样来弥补。
而就是因为这件事,俞参对如今的永安帝的态度算不上太好,对于报君一词也不太感冒,估计这点也是为什么俞参这几年境界卡在大儒没有再度提升的原因。
所以当听到永安帝提的诗名后,才会不屑一顾。
他俞参的弟子可不会和那些酸儒腐儒一样。
俞参很欣赏祁命这不屈居于皇权之下的性格,能在忠君思想这洗脑般的教育下有自己的想法,非常难得且珍贵。
书院弟子众多,几乎一般都怀着忠君的思想。
听说这点是因为千年前大褚立国的时候,儒圣立的思想,具体是什么情况现在已经几乎没什么人知道了。
一旁的天海听着师徒俩的谈话,时不时插一句:“圣上再英明,也要看下面那些素餐尸位、搜刮着民脂民膏的官员的作为,否则忠君思想一次不成日日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