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路见状,赶忙再次出列,朗声道:
“礼部尚书大人,时代不同,举措亦不同。
如今大唐虽初现繁荣之象,但突厥侵扰不断,若不增强国力,何以护百姓周全?
商鞅所言‘国强则民弱’,乃是面之词。
在我大唐,国强方能民安,民安则国富,二者相辅相成。
张路的话,就是反驳礼部尚书的话。
是以文人的方式,骂礼部尚书不懂变通。
尚书右丞也紧跟而上,附和道:
“张大人所言极是。
陛下英明神武,所做决策皆是为了大唐的千秋万代。
我们身为臣子,应当全力辅佐,而非无端揣测,阻碍改革进程。”
此时,一直未出声的户部尚书站出来,向李世民行了一礼后说道:
“陛下,臣以为,国强才能抵御外地,如若没有国家抵御外敌,民再强也受不住自己的家业。”
李世民爱听这话,这才是正理,国是千万个小家组成的大家,没了大家怎么保住小家。
户部尚书的话,占领了绝对的道德高地,让想反驳的朝臣这会儿也站不出来反对。
商鞅所处的秦国,是一个积贫积弱,内斗不断,村与村之间私仇不断,爵爷和爵爷之间勾心斗角,文明落后的国家。
用后世人的眼光看,他的改革确实是极端。
但如果把后世人放到当时,谁都无法解决当时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难处。
这不是什么科技和经济能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以及各自为战的思想。
李世民不是第一次主持朝会了,也不是第一次布局了,这次不给反对派们机会。
在几个大臣反击了礼部尚书后,不给其余人反对的时机,马上就出手推动计划继续发展。
“那你有没有什么具体方法?”
张路顺着李世民的话,给出了自己的办法。
“臣以为,应当效仿商鞅变法,先来个,大唐的徙木立信。”
“何为大唐的徙木立信?”
“想必陛下和在场的各位大臣都知道,商鞅变法之前,先是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一根木头,只要能把木头扛到北门,就赏百金。
此举是为了让百姓相信,朝廷说话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