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彦博的话语中充满了忧虑,他深知战争一旦爆发,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然而,一名武官站出来嘲讽温彦博:
“温大夫,你莫非是因为被突厥俘虏过,所以就怕了突厥吧?”
“怎么可能?我乃是中正之言,我何尝不想报仇,但战端一开,必将生灵涂炭。
如今大唐才恢复些许元气,不适合此时对突厥用兵。”
李靖是坚定的主战派,当然站出来反驳温彦博:
“此时突厥内部正内斗不断,此时不适合,那何时才适合?”
温彦博听到李靖的反驳,微微一怔,旋即镇定下来,神色诚恳地说道:
“李将军所言,虽有道理,但突厥即便内斗,其兵力依然不容小觑。
况且,我大唐国内刚刚经历了诸多变革,民生尚未完全恢复。此时贸然兴兵,若战事陷入僵局,国内百姓恐将不堪重负。”
温彦博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透着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忧虑。
这真是为民说话的良臣,首先考虑的不是朝廷,而是首先想到百姓会受到影响。
柴绍站出来反驳温彦博:
“温大人,大唐可以不打他们,但不代表了突厥不打大唐。
如今突厥只是内部乱,这才没对我大唐动兵。
如果大唐不趁着他们虚弱出兵,那等他们恢复过来,岂不是更难对付?”
这时,一直沉默的门下省谏议大夫,王珪站了出来,他神色温和,语气平和却又不失坚定:
“陛下,臣以为温大夫和李将军所言皆有道理。
战争非儿戏,既要考虑到军事上的时机,也要顾及国内的民生状况。
依臣之见,不妨先加强边境防御,派遣精锐部队震慑突厥,同时在国内继续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待时机更加成熟,再一举出兵,方能稳操胜券。”
程咬金站出来,也提出自己的意见:
“俺老程听说,大唐和突厥的边境经常发生摩擦,不如先派出小股精锐部队,一点点的消灭,怎么样?”
李世民都逗笑了,笑着说程咬金:
“知节,突厥几十万大军,你这样一点点的消灭,得消灭到什么时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