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三 遇风暴李俊离奇失踪

王定六到了荆湖北路的鄂州就不走了,他跟不就不用冒充大宋官员,因为他身上就带着宋徽宗的大印和枢密院的印信。到了鄂州他就给鄂州知府下了一道圣旨,说自己是太上皇派来鄂州筹措粮草的钦差,让鄂州兵马帮助自己办事。

宋徽宗一到镇江府后就向江南各州府派出钦差,无非是调兵、调粮、调饷,刚刚安生了几年江南州府,又一次民怨沸腾起来。

鄂州知府见到这个圣旨并没有怀疑王定六的身份,只是跟他说,鄂州的厢军前几日都被调往了江陵府了,鄂州这里无兵。如果是征粮,自己也只能尽力协助,毕竟这里的粮食被华夏军的商队买得差不多了,百姓家也没有余粮了。

王定六当然知道荆湖北路的很多厢军都调往了江陵,当时宋徽宗是准备在江陵府直接将韩世忠的兵权解除的。王定六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喜,他本想通过调令将厢军安排到别处,然后让韩世忠的江宁水水驻扎在这里一部分,因为鄂州是北上襄州的水路要道。华夏军在镇江府抢夺的10万石粮食,都要在此转运到襄州,然后再沿着陆路进入陕西。

王定六听说这里的厢军已经被征调一空,就带着锦衣卫征用了厢军的营房。几日后,华夏军的商队就将粮食、财物都运到了鄂州。鄂州知府见王定六征粮不但没有从本地征收,反而不知从何处运来了大量的粮食,只是奇怪,但是也不敢询问。

又过了一些时日,吴麟、韩世忠、朱五等人带着船队浩浩荡荡来到了鄂州。几人商议一番,先让韩世忠留下2000水师进驻鄂州,充当这里的厢军。朱五暂时守在这里,反正有太上皇的印信,直接给朱五安了一个兵马都监的身份。朱五主要的任务就是转运这里的粮食,如果朝廷追查下来,就说是太上皇任命的,朝廷也不会追究。原来的鄂州兵马都监还带着队伍在江陵附近驻扎,王定六等人一张文书将这个都监以及手下的厢军调往了秦州,秦州那里是华夏军的地盘,到了那里一切就由华夏军说了算了。

因为在囚禁宋徽宗期间北上东京期间,吴麟等人为了行事方便,让太上皇下发了很多文书给沿途个州县,索要给养。那时候印信已经让王定六带走了,因此很多文书都是宋徽宗签字甚至亲自撰写的。宋徽宗的瘦金体天下闻名,就是没有印信,各地地方官员看到圣旨也不敢违逆,因此纷纷送上供奉。在此期间宋徽宗自己都不知道写了多少圣旨,所以朱五的行兵马都监之事,未来也无法追究。

吴麟、韩世忠则逆流而上直奔江陵,王定六将枢密院的印信交割吴麟。调动江陵附近的厢军有枢密院的印信就够了。宋徽宗的印信王定六拿着,他觉得也许到了襄州还有用处,另外就是最终没有用上,宋徽宗的印信也应该交给种师道。

王定六则带着船队北上直奔襄州而来。王定六到了襄州还是一样的说辞,只说是为太上皇筹粮的钦差,当地的知府也不敢过于干涉。

这一年多来,西军商队将从江南采购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往陕西,同时西军生产的各种物资也从襄州运往江南,这里的西军商队的势力非常大,而且这种货物的运输也带来的当地府繁荣。有时候当地衙门办不了的事情,都是商队的衙行出面办理。

时迁到了襄州后,将货物一分为二,一部分沿着汉水继续北上,将物资直接运入永兴军路(种师道已经改名为陕西行省了),但是襄州往北水流渐渐湍急,河道也变窄了,逆水行舟运货量并不大。更多的货物则是要走旱路,直接运入陕西商洛州。但是陆路运输要跋山涉水也是辛苦。

王定六深知这批粮食对华夏军的意义,因此亲自坐镇在襄州,调动一切资源积极运粮。就在时迁忙的不亦乐乎的时候,江南有驶来了一支船队,这正是2年前远赴扶桑国的王三回来了。

王三带领数十条船只,这些船只装满了从扶桑国带来的货物。其中最值钱就是白银足足30万两的银锭,其他的货物主要是日本倭奴3000人,还有一部分粮食。要是寻常时节王三带来的这些货物,足可以让人欣喜异常,但是现如今王定六却是欢喜不起来。

因为现在华夏军不缺的是金银,这次西征所获颇多,虽然购买粮食耗费不少,但是随着商品不断流转,再加上军票(新版军票成为华夏币,只是市面上习惯称之为西军军票)支撑,华夏军的金银铜钱库存在逐渐增加。

华夏军开设了很多农场,一度非常缺人,但是河东百万难民的到来,已经让负责难民安置的张叔夜焦头烂额了。这次又送来3000倭奴,这些人安排在哪里呢。

王三带来的粮食是最让王定六高兴的,可是清点一下也只是有几千石而已,这下粮食最最多也就够这些倭奴消耗的秋收之后的。

不过无论怎么说,王三这次回来还是非常机动人心。毕竟西军的一部分子弟现在都去了扶桑国避难去了,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家孩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