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攻破江户,大屠杀

随着如潮水般源源不断地涌入城中的梁山军越来越多,倭军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他们原本的战斗力与梁山军相比就相差甚远,如今更是面临着以寡敌众的不利局面,这使得他们彻底丧失了抵抗的能力和信心。

倭国天皇宗仁眼睁睁地看着城墙被攻破,心中明白自己所谋划的大事已然化为泡影。面对如此绝境,他深知继续死守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当机立断,带着一小部分亲信侍卫,企图冲破重围杀出一条血路来,以求能够保住性命,等待将来有机会重振旗鼓、卷土重来。

此时,梁山军中的猛将徐骏看到敌军阵脚大乱,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壮志。只见他手提那柄威风凛凛的盘龙枪,身先士卒地冲入敌阵。一旦发现倭兵的身影,他毫不犹豫地挺枪刺去,每一次出手都犹如闪电一般迅猛而致命。眨眼之间,已有上百名倭兵惨死在了他的枪下,鲜血染红了他脚下的土地。

这场激烈的战斗从打响那一刻起,一直持续了整整两个时辰。最终,梁山大军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和勇猛无畏的斗志,将江户城内的守军全部歼灭。经过一番清点,此次战役共斩获敌军首级三万余颗,而且没有留下任何一名俘虏。之所以如此行事,是因为这些倭兵大多对倭国皇室忠心耿耿,如果将他们留下来,不仅毫无用处,反而可能会给梁山军带来诸多麻烦和隐患。因此,梁山军果断决定将其全部斩杀,以绝后患。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连倭国的天皇宗仁此次也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起初,他率领着一队忠心耿耿的侍卫,企图从北门突围而出。然而,梁山军的防线坚如磐石,他们的多次冲锋均以失败告终,最终只能狼狈地败退回来。走投无路之际,宗仁不得不改变策略,妄图寻找其他逃生之路。但此时,梁山军已然势如破竹地攻入城中,他身边的侍卫们在与敌军的激烈交锋中一个个倒下,没过多久,这支曾经威风凛凛的护卫队便全军覆没。

宗仁犹如丧家之犬般仓惶逃窜,最后躲进了一条狭窄幽暗的巷子之中,希冀能借此逃过一劫。可天不遂人愿,仅仅过了片刻,负责搜查的梁山军便发现了他的踪迹,并毫不留情地将其揪了出来。

站在高处俯瞰着这座已被牢牢掌控在手的江户城(即日后的东京),徐骏心中感慨万千。遥想八百多年后的那段黑暗历史,小日子竟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残忍杀害了三十万无辜的同胞。今日,他要让这些侵略者也尝尝同样的痛苦滋味!想到此处,徐骏面色冷峻,眼中闪烁着复仇的怒火,他毫不犹豫地下达命令:“给我将城内所有的贵族以及富贾之人统统斩尽杀绝,连他们的家眷也一个不留!”紧接着,他又补充道:“还有那些倭军士兵的家属,也一概格杀勿论,在这江户城里,但凡男子,皆不可放过!”

紧接着,梁山军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气势汹汹地朝着那些贵族或富商的豪华府邸猛扑过去。他们破门而入,毫不留情地冲进每一间屋子,将其中藏匿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等所有财宝统统搜刮一空,并仔细封存起来,运往仓库妥善保管。

随后,梁山军又把府中的人们一个个像拎小鸡似的揪了出来。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作威作福的家伙们此时惊恐万分,有的瘫倒在地,有的跪地求饶,还有的吓得大小便失禁,但这一切都无法改变他们即将面临的悲惨命运。

徐骏面色冷峻,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寒光。他早已下定决心要铲除这些社会的毒瘤,绝不会给他们任何一丝活命的机会。任凭这些人怎样苦苦哀求、声嘶力竭地呼喊,徐骏始终不为所动。

刹那间,广场上传来了此起彼伏的哀嚎声,那声音响彻云霄,仿佛能震碎人的耳膜。鲜血四处飞溅,染红了脚下的土地,就连城中的大街小巷也未能幸免,几乎被染成了一片触目惊心的猩红之色。

这场血腥的屠杀整整持续了一天一夜,期间不曾停歇片刻。天空中不知何时聚集起了上千只黑漆漆的乌鸦,它们盘旋在上空,虎视眈眈地盯着下方,似乎在等待享用一场丰盛的人肉大餐。

当黎明的曙光终于划破黑暗时,这场惨绝人寰的杀戮方才落下帷幕。据统计,经过这漫长而残酷的一天一夜,共有十五万人命丧黄泉。如今,整座城市里除了六万瑟瑟发抖的妇女和女孩之外,再难见到其他活口。一时间,城内到处都是鬼哭狼嚎之声,哀哭声不绝于耳,令人毛骨悚然。

就在此时,只见闻焕章、许贯中和公孙胜三人快步走来,脸上皆带着凝重之色,齐声向徐骏发问:“主公,对于那倭人的天皇,您究竟作何打算?莫非是想要直接将其斩杀么?”

徐骏闻言,微微眯起双眸,若有所思地反问道:“依诸位之见,若是将此人杀掉又当如何呢?”

闻焕章毫不迟疑,上前一步拱手直言道:“主公啊,这倭国上下,无论是何人,您尽可随意诛杀;任何城池,亦能肆意屠戮。然而唯有那天皇不可轻易杀害,即便要动手,此刻也绝非良机,否则倭人必将拼死反抗,必将给咱们后续的掌控带来诸多棘手难题,徒然延误时日呐!”

“主公,闻军师所言极是!”一旁的许贯中赶忙附和着劝说起来,“主公,还望您能高瞻远瞩,切不可在此关键时刻因贪图一时之快而误了大事呀!”

公孙胜亦是连连点头称是,缓声说道:“确实如此啊,主公。这天皇留着性命远比让他身死更为有利。只要逼迫他颁布一份投降诏书,公开宣告投降之举,于我军掌控倭国之地可谓大有裨益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