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传统技艺数字化的小李则兴奋地说:“我们已经联系了几位传统技艺传承人,他们非常支持我们的项目。我们会安排专业的拍摄团队,对他们的技艺进行全程拍摄。而且,我们还打算开发一款互动式的手机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观看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甚至可以通过虚拟操作的方式,体验一些简单的技艺步骤。”
会议进行得十分顺利,大家热烈地讨论着每一个细节,不断完善着项目计划。不知不觉,窗外的阳光已经变得有些炽热,时间悄然来到了中午。
慕容婷看了看时间,说道:“今天的讨论非常有成效,大家都辛苦了。先休息一下,下午我们继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下午的会议继续进行,大家围绕着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这个数据库将是我们整个数字化保护项目的核心,它不仅要存储大量的文化遗产数据,还要具备高效的检索和展示功能。”慕容婷说道。
李明介绍道:“我们计划采用先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数据进行分类存储。比如,历史建筑的数据按照建筑年代、风格、地理位置等进行分类;文物数据按照朝代、材质、用途等进行分类;传统技艺数据则按照技艺类别、传承地区等进行分类。这样,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普通观众,都能快速准确地找到他们想要的信息。”
在讨论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也提出了一些担忧。
“数字化保护虽然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比如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我们今天采用的技术,也许过不了几年就会变得落后。”王教授皱着眉头说道。
慕容婷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一个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保持对新技术的关注和学习,不断更新我们的技术手段。同时,我们也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数据备份和迁移机制,确保文化遗产数据的长期安全。”
“还有版权保护问题。”小赵补充道,“数字化后的文化遗产作品,很容易在网络上传播,如何确保它们的版权不被侵犯,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
大家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后,慕容婷说道:“我们可以制定一套严格的版权保护制度,明确规定数字化作品的使用权限和范围。同时,利用数字水印等技术,对数字化作品进行版权标识。一旦发现侵权行为,要及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经过一整天的讨论,项目的整体框架和实施计划逐渐清晰起来。会议结束后,慕容婷站在窗边,望着窗外的景色,心中充满了期待。她知道,前方的道路或许充满挑战,但为了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重焕生机,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随着项目的正式启动,团队成员们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那座古庙宇前,李明带领着技术团队,小心翼翼地操作着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建筑进行全方位的扫描。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们丝毫没有在意,专注地盯着仪器屏幕上的数据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