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半辈子仗,老屠子向来讲究一个吃了就走、来去如风。这种能走不走,能战不战,就这么戳个孤营的,郑某人属实是头回见识。
对梁兵,郑二爷可没有以一当十的豪情。
在柏乡,在夏州,在魏博,每次交手,其实都颇费心思。除非态势有利,或者逼得没法,他是绝不愿跟梁军硬干。李承嗣多狠得一个人,都嫌在义武带着憋屈,躲到西陲去了。
嘿,也就是张德这夯货愿来义定瞎晃,早晚吃个大亏。
多少年前,飞虎子就是在汴兵阵前载了那个跟头,马失前蹄,险些都被人捉了活口。这事儿可是时刻都在提醒着郑守义呢。
向东瞅瞅,郑大帅非常谨慎地问:“王彦章那厮现在何处?”
……
“辽贼现在何处?”
几乎同时,王彦章也在发出了类似的疑问。
郑守义的几千骑在眼前,李贼主力在哪里?
这仗,王彦章打得憋屈。
辽贼欲引梁军出战,简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更让人难过的,是陷阱如此拙劣,自己却非要往火坑里跳。
大梁,怎么就沦落如此了?
大梁,不是缺粮没饭吃的赵国,不需要速战速决。只要朝廷大军不失,国内的宵小又能泛起什么浪?哪怕是杨师厚也并无造反之心。何况人都死了,放眼天下,只要大梁自己稳稳当当,怕什么魑魅魍魉。
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一处理。
至少王铁枪将军认为如此。大军开过去,谁敢不服?
说到底,天子这是对刘鄩对他王彦章不放心呐。
怕这数万军长久在外?怕刘鄩做了杨师厚第二?却不想想,若这数万大军出了岔子,难道汴梁就能睡得着觉了?
怎么就如此自信,凭这几万兵能将辽贼杀得屁滚尿流?
武皇帝几次北伐,有哪次大胜了?何况当今天子有先帝的本事么?
刘鄩连拒不奉诏觐见用了几回,实在扛不住了,只好与他王彦章想出这个办法。原以为杨延直这生瓜蛋子走走若是害怕,估计就直接跑回来了。若如此,他们也就有话应付汴京。
现在来看,让杨延直这厮出来怕不是要犯个大错。
眼前这个局面,说来王彦章其实比郑守义还要晕头。
让杨延直打前军,还真不是要坑他。他所部一万二千人,二千突骑,一万骡子军,全都是禁军精锐,行动迅捷又能打,或战或走都很便宜。这万把辽骑,能顶个蛋用。
就地趴窝,立了个狗屁不当的寨子,这算什么?
你怕你倒是跑啊,骡子军养那么多畜牲是干嘛使的?
昨日王彦章就已派人传信,催促杨延直赶紧拔营向后靠拢,但是始终没有回信儿。他又连发数次信使也都是泥牛入海。最后干脆派出一队百骑,则直接被打散大半逃了回来。
王彦章知道,杨延直与他的联系,断了。
在游骑、斥候方面,梁军确实比较吃亏。广布侦骑遮断战场是辽贼故技,奈何大梁在这方面天然劣势。尽管这些年已经进步不小,可惜大梁道高一尺,辽贼就魔高一丈。
而且越往后只怕在这方面就越麻烦。
据说辽贼官马就三五十万匹,而大梁这边银、夏相继失陷,西北良驹已经断绝。中原养马耗费本来就大,哪怕朝廷大办马政,与辽贼的差距也很难弥补。
这些后患还在其次,眼前问题是王彦章不清楚敌军主力现在何方。
郑守义这点人马不要紧,要命的是李贼的主力。
自家的斥候只能维持数十里内的侦察,而辽贼,惯会长途奔袭。鬼知道李老三猫在哪里,等着要给自己凌厉一击。例如,一旦自己跟郑守义陷入胶着,却被人从后突击……
所以,明明他与杨延直兵力占优,却只能驻足观望,同时抓紧与刘鄩联系,丝毫不敢妄动。
王彦章气啊,杨延直你倒是跑啊,一头趴下算怎么回事?
真想扭勾子走人,让这蠢猪自生自灭算了。
……
你问怎么回事?
杨延直是吓傻了。就好似小鹿撞见老虎会被吓得腿抖,忘了逃跑。
在莘县,杨延直曾跟随老兵痞们出门转悠,远远见过几次辽贼,甚至小规模还往来冲突过数阵。面对梁军精锐甲兵,辽贼根本不敢来战。
与梁军侦骑之间,辽贼也就是斗个旗鼓相当。
所以,杨延直就真没觉着辽贼有多难搞。
可是到了这旷野上,还是独领一军,杨将军突然就心里乱作一团。
让他做前军,刘鄩老匹夫心怀叵测吧。
继续前进是肯定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