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日夜苦思冥想,渴望有朝一日能凭借自身出众的才华,彻底颠覆秦国的统治,好让全天下之人都亲眼见识一下未受重用的毕家子弟究竟有着何等惊世骇俗的才能!
只可惜,事与愿违,随着秦国日益强盛,不断收复失地,其国力愈发如日中天。
面对如此强敌,毕嶲清楚此时轻举妄动无异于以卵击石,只得无奈地选择继续隐匿蛰伏起来,静静等待时机。
有道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就在毕嶲苦苦忍耐之时,新任南州都督花南进入了他的视野。
花南此人虽说略有几分军事才华,但在处理政务方面却是捉襟见肘。
在常喻执掌南州的时期,尚有杨时这样的能人志士为其效命出力,辅佐政事。
到了花南担任都督的时期,不论是随他而来、出身于五军护卫军的那些子弟们,还是土生土长的南州本地人,都不具备卓越的治理才能。
面对如此困境,花南心生一计,决定以“科举”之名,广纳本地世家中富有才华的子弟。
就在这时,毕嶲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遇,并成功地崭露头角。
毕嶲不仅展现出了过人的治理能力,还深谙官场之道,善于阿谀奉承、讨好上级长官。
凭借这些本领,他如鱼得水般迅速攀升,一步一步地走进了花南的视野之中,最终成为了花南的心腹和得力干将,成为现在的南兴郡治中。
可谁能料到,即便已身居高位,毕嶲内心的野心却丝毫未曾停歇。
他暗中与那些回归狼夷族的青年相互勾结,企图借助一系列阴险狡诈的手段来推翻秦国对南州的统治。
杨时之死,便是他们精心策划后的恶果。
更可怕的是,在这场阴谋当中,“祸害”花南也被视为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要知道,此时的花南已然年过半百,已有五十四岁高龄。
按常理来说,这般年纪本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保养身体之上。
花南曾经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戒除酒瘾,但实际上,在背地里,他总是忍不住悄悄地品尝那令人陶醉的美酒。